常师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25
更新于

常师:chángsh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固定的老师。《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蟠学无常师,博览无不通。”唐韩愈《师说》:“圣人无常师。”

1、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2、二是悟性极高?-他学无常师。

3、圣人无常师”照应“古之学者必有师”,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照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唐陆羽《怀素别传》记怀素自邬彤受笔法,又[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5、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6、什么都学,学无常师,多才多艺。

7、圣人无常师,只不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罢了。

8、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吾师”是韩愈“圣人无常师”的思想渊源。

9、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观点在师生关系上的一种论述。

10、归来这里,学无常师,教无定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知识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1、“圣人无常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言行对这类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教材。

12、学无常师,行不由径。

13、明时陈宪章常师其意,吾友汪巢林、金吉金继之。

14、鬼谷子认为,万物皆在变化中,变化才有发展,正所谓“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15、故数十年中学无常师,博考内外以原自身,原之不已果得其本。

16、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17、他屡屡和助手与学生们结合实例生动讲述“学无常师”、“择善而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

18、“圣人无常师”。

19、宋?朱熹《斋居感兴》诗之十:“鲁叟何常师,删述存圣轨。

20、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连环画市场的萎缩和年龄的增长,景启民先生开始尝试写意人物国画的创作,他深信白乐天“学无常师,以真为师”的话,数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塞外,他从西北沿着古丝绸之路西行,悉心考察古代各民族的艺术精华,这使他的绘画境界达到了巅峰,创作的国画作品两次获得国际水墨画大奖,并多次出国举办个人画展。

21、唐代文学名匠韩愈在名篇《师说》中论述“圣人无常师”时,还专门例举此事。

22、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中认为俞樾“然为学固无常师,左右采获,深疾守家法,违实录者。

23、因为只有学无常师,才能兼收并蓄,自成一家,也才能成为大师。

24、晋王嘉《拾遗记?后汉》:“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25、他学无常师,善于取法他人,又能融会贯通。

26、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27、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惧险阻。

28、[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9、[1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30、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1、学习社会的另一特征是:人们现今习以为常的学校教育、应试教育、仕进教育为终身教育所代替;“活到老、学到老”,“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成为社会的基本生存状态和运行准则;学习已从先前那种狭隘的被动的短期的功利行为(学习只是为了求职、为了做官之类),转变为主动的贯穿生命全过程的自觉意识和生活需求;知识增长和扩展的无限性,决定了“学无止境”、“学无常师”。

32、他自己曾经“学无常师”,《史记?孔子世家》戴孔子曾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子,学官于郯子,问乐于苌弘。

33、总之,文子是老子的弟子无疑,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是一位学无常师者。

34、所以他的诗歌虽说“学无常师”,但还能自成一家。

image.png

35、一方面反映了老子、孔子、项橐这些圣人先贤们的崇高地位和汉代时人们对他们的敬仰,另一方面,也赞扬了孔子学无常师的风范。

36、学无常师,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7、(《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38、好一个“教无常师,道在则是”!

39、【出处】圣人无常师,孔子师剡子、苌弘、师襄、老聃。

40、他认为“学者为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和出发点,“敏而好学”则是发自内心的人生追求,而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而习之则是“学无常师”的基本要求。

41、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2、不耻下问,学无常师。

43、两学齐列,双宇如一,右延国胄,左纳良逸,祈祈生徒,济济儒术,或升之堂,或入之室,教无常师,道在则是。

44、在第一个星期内,无论什么时候我凝望着湖水,湖给我的印象都好像山里的一泓龙潭,高高在山的一边,它的底还比别的湖沼的水平面高了不少,以至日出的时候,我看到它脱去了夜晚的雾衣,它轻柔的粼波,或它波平如镜的湖面,都渐渐地在这里那里呈现了,这时的雾,像幽灵偷偷地从每一个方向,退隐入森林中,又好像是一个夜间的秘密宗教集会散会了一样。平常师父念故事时,很少查字典,那晚师父却特别让侍者拿来字典备

45、半夜后,缪自荣旅给常恩多、万毅发来电报:“常师长万旅长同鉴:鄙人向敌伪接洽,确有谈判,详询董、于,便得实际,鄙人与两兄患难有年,罪戾之深,愧悔难禁,昨已专电总座,自投请罪,两兄赤心抗战,自能力顾全局,但能使鄙人减少一分罪过者,希两兄竭力为之,鄙人感幸多矣!将来完成抗战,贵部定有无限光荣,鄙人仰首青云,戎马半生,饱尝风味,言出肺腑,特电奉闻,诸希鉴谅。

46、教无常师,凡有长处者,皆可为师。

47、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48、抗暑战争即将胜利,各位同志仍须努力。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行有常师法自然。炎炎夏日渐行渐远,苦夏消瘦秋膘再补。暑气凉来秋天将临,立秋之日祝君好梦。

49、陈教授从“学者为己”??学习是成人之道、“敏而好学”??学习是一种人生态度、“学无常师”??学习是不断探索的过程三方面为学生们阐述了孔子的学习观。

50、之後苇宗又随常惺法师到厦门,常师出任闽南佛学院院长,苇宗再入闽南佛学院受学。

51、古代君王或自以为圣哲,常师心自用,固执己见,遂致臣下多曲意逢迎,不敢进言。

52、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

53、我同意李零先生的观点:“学无常师,才叫大师。

54、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55、戒期过後,苇宗与南亭、雪烦二师,同受常惺法师传法授记,成为常师法子。是年,泰县竹林寺佛学院毕业的雪烦法师,也考入教理院受学,与苇宗同班。

56、遂隐居学治京氏《易》、严氏《春秋》、小戴《礼》,三业先通,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学无常师。

57、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58、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59、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学无常师,尤其留意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以恢复周初的“德政”为自己的理想,并很早便以博学知礼而名闻遐迩。

60、孔子的“好学”包括五层意思:一是有强烈的求知寻道欲,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二是与他的“有教无类”相呼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常师,择善而从;三是学无常法,以“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法,举一反三,博而有要,约以施博;四是学贵躬行而非夸夸其谈、言过其行,躬行又贵在“有恒”和“无倦”;五是学问之道以世事人生为主,故又贵在内省自讼、知命安仁,进以广道于民,退亦全性于身。

61、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自十五岁开始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有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礼、数(六艺)的学习,他学无常师,据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好学不厌,乡人都称赞其“博学”。

62、我自负艺高胆大,同门之时,常师兄状若愚笨,口不能言,杨师兄君子风度,温润如玉,我常取笑他二人胆怯,今番看来,大勇不言,我不及两位师兄多矣!!

63、教无常师,道在则是。

64、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65、【出处】春秋?王诩《鬼谷子?忤合》:“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66、这当然因为他少年贫贱,多能鄙事;又学无常师,自学成才。

标签: 常师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造句大全

本文标题: 常师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48807.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