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正俗:zhèng sú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匡正风俗。《礼记·曲礼上》:“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孔颖达 疏:“ 熊 氏云:教谓教人师法,训谓训説义理。以此教训,正其风俗。”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协律揔章之司,厚伦正俗;崇文成均之职,导德齐礼。”《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年》:“善恶要乎功罪,毁誉效於準验,听言责事,举名察实,无或诈伪以荡众心;故俗无姦怪,民无淫风。是谓正俗。”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有起而匡谬正俗者,輒谓伤忠厚焉。”2. 谓文字的正体与俗体。 清 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凡例一》:“是编从羣书纂録,字体正俗,略依本书。”

1、由此观察《鉴古录》一书,一方面固然是昆曲在乾隆后期舞台演出实录,反映了当时演出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又通过其导演提示,针对时弊,匡谬正俗,以规范昆曲演出的正脉。
2、《匡谬正俗》。
3、唐人说部,自颜师古匡谬正俗、李匡?《资暇集》、李涪《刊误》之外,固罕其比偶矣。
4、诃佛诋巫,考礼正俗,奉承靡他,葬又得卜。
5、见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八。
6、古为今用”和中西比较之上,就使全书具备了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即在坚持传统礼仪反对西化的同时,发扬传统礼仪中的合理因素,以激清扬浊,匡谬正俗。
7、《广韵校本》引证了前人未见的中古字书《原本玉篇》、《慧琳音义》、《篆隶万象名义》、《字镜》等材料,在校勘上,注意抉发原书讹误条例,辩正俗写或体,考案音义,成为海内外研究《方言》的重要依据。
8、颜师古撰《匡谬正俗》正是为防止谬误继续蔓延,贻误后人。
9、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
10、另一方面,作品也探幽烛微,从诸多历史人物身上,洞悉他们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
11、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
12、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关雎》:“按,‘关关’,和声;‘雎鸠’,王雎。
13、唐颜师古《匡谬正俗?摹姑》:“或问曰:‘小儿羸病,谓之摹姑,何也?
14、唐代颜师古《匡谬正俗苦菜篇》有“引神农本草经中,苦菜名茶草,治疗病功效极多”。唐人说部,自颜师古匡谬正俗、李匡?《资暇集》、李涪《刊误》之外,固罕其比偶矣。
15、广西帐干吴雄作《正俗论》三千余言纪其事。
16、思古伤今,维风正俗之意,时时见于言表。让人感慕当年气象,思古伤今,感慨万千。
17、这篇论文及同年发表在《中国语文》的《谈古文的标点、注释和翻译》预示着他此后的科研方向:一是撰写学术论文及专著,另一是写作匡谬正俗的文章。
18、钱仲联云:“《匡谬正俗》:‘,谓福祥也。
19、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教百千年之祸,仆恐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

20、西正俗堂,东兴教堂,两廊号舍各五间,庖?之属皆备。
21、’”徐复《敦煌变文词语研究》:“‘阿磨’是唐代的俗语,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八有过记载……颜氏所说的‘?么’,就是本文的‘阿磨’,都是迭韵字,意义也是‘轻忽其事,不甚精明’。
22、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
23、永徽三年,其子颜扬庭将其遗作整理成《匡谬正俗》8篇奏于朝廷。
24、今诚时世异制,长短相补,不出汉制而已,纤微之间,未必可同。八月辛亥,诏曰:“分方正俗,著自虞册,川谷异制,焕乎姬典。
25、出处:明?方孝孺《正俗》:“而其臣抱君之遗孤,奔走海岛,誓天指日,拥立为帝。
26、家训》《匡谬正俗》《河套图考》等多卷。
27、’”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五:“郎者,当时宿卫之官,非谓趣衣小吏;署者,部署之所……郎署,并是郎官之曹局耳。
28、《匡谬正俗》是一部未完稿,结构亦不完备,但就其具体条目而言,则引征丰富,论述中肯,尤其是颜师古能指出某些解释的谬误是因音读的差别造成的,从而推出同音假借之说,更有价值。
29、所以《礼记?曲礼上》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30、唐颜师古《匡谬正俗》云:逄氏,即逢氏,盖出于逢蒙(亦作逄萌)之后,读音当如其字,更无别音。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