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敛怨:liǎn yu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诗·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郑玄 笺:“敛羣不逞作怨之人,谓之有德而任用之。”后以“敛怨”指招惹怨恨。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不得赊取抑配,因兹敛怨扰人。”《宋史·河渠志一》:“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寻已罢修,虚费民财,为国敛怨。”★任用不得志、好埋怨的人。《诗经.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积怨。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不得赊取抑配,因兹敛怨扰人。」

1、视民如雠,为国敛怨。
2、时明堂覃恩,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
3、七,“纵子受财,敛怨天下,”八,“运财还家,月无虚日,致道途驿骚。
4、任事者恐敛怨,久不举行。
5、示例:陛下欲剔弊防奸,~,诸臣用之以借题修隙,敛怨市权。
6、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
7、昔阿合马用事时,商贾贱役,皆行贿入官,及事败,欲尽去其人,廷议以为不可,使阿合马售私恩,而朝廷骤敛怨也。
8、期间宦官鱼朝恩恃宠专权,群臣竞献珠宝邀宠,常衮上书曰:所贡宝物,源出于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
9、然以专于权利,剥下过当,敛怨归上,物论非之。
10、若正己奉承诏书,是陛下恩洽士心;若不用,彼自敛怨,军且乱。太际下诏责其不循旧章,敛怨于民,自今敢背弃诏条,谴责不复恕。
11、又曰;兴利之臣亏损国体,为上敛怨,莫若为场以停民货,造舍而蔽旧屋,榷河舟之载,擅路粪之利,急于敛取,道路嗟怨,此非上所以与民之意。
12、公奈何敛怨贻患?
13、遽已罢修,虚费民财,为国敛怨,举事轻脱,为害若斯。
14、常衮上言,以为‘节度使非能男耕女织,必取之于人,敛怨求媚,不可长也。
15、《与王子醇书》:“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耶?
16、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
17、若从或者言,适足以敛怨,非损有余补不足之道。
18、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主司失意》:“窃以常年主司亲属尽得就试,某敕下后,榜示南院,外内亲族具有约勒,并请不下文书,敛怨之语,日已盈庭。
19、剥民敛怨,非国家福,龙非外戚之福。
20、国荃疑晋新荒,禁烟效缓,且全国未禁,徙敛怨,说竟不行。
21、幸一小捷,则露布飞驰,增加俘级以为己功,敛怨将士。
22、现今东门头城门下的禁碑上还能读到一段关于城墙对御盗防洪和保境安民的碑文“……余于此役,以耐劳而始,以敛怨而终,事有备而无害,功罪听之吾民,惟民后之君子,于余所兢兢防范者,惜其成而善其后,是则余之所厚期而深感也乎。
23、四章‘??”、‘敛怨’,刺荣公(厉王宠信的臣子)专利于内,‘掊克”之臣也;六章‘内?外覃’,刺虢公长父(也是厉王宠信的臣子)主兵于外,‘?御’之臣也。
24、废法敛怨,莫此为尤。
25、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寻已罢修,虚费民财,为国敛怨,举事轻脱,为害若斯。
26、城墙竣工的前几个月,他奉命调任,离任之前,写了一篇跋文铭刻于碑,碑文道:“……余于此役,以耐劳而始,以敛怨而终,事有备而无害,功罪听之吾民,惟望后之君子,于余所兢兢防范者,惜其成而善其后,是则余之所厚期而深感也乎。
27、今观《后传》之群雄之激变而起,是得《南华》之怒;妇女之含愁敛怨,是得《西厢》之想;中原陆沉,海外流放,是得《离骚》之哀;牡?滩、丹露宫之警喻,是得《愣严》之悟。
28、统勋等察知一裕亦令属吏市金,见恒文以减值敛怨,乃先发为掩覆计。
29、又谓:“按户派捐,先敛怨于民。
30、僚佐重违宰臣意,岳柱曰:“民惟邦本,伤本以敛怨,亦非宰相福也。
31、女??于中国(20),敛怨以为德。
32、神之不仁兮,敛怨为德;既取我子兮,又毁我室。
33、中正兼干四路,口敕募兵,州郡不敢违,师徒冻馁,死亡最多;宪陈再举之策,致永乐摧陷;用臣兴土木之工,无时休息,罔市井之微利,为国敛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