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寄禄官:jìlùguā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官阶名。宋制,官分阶官和职事官,如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是阶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职事官名。阶官有名衔而无职事,只作为铨叙、升迁的依据,称为寄禄官。元丰三年改行新官制,又以尚书、侍郎等为职事官,而以旧时所置散官为寄禄官。凡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其职俸以寄禄官高下分行、守、试三等,以禄令为准。如苏轼以工部屯田员外郎知湖州,罢官后又以朝奉郎知惠州,知湖州、惠州为职事,而员外郎、朝奉郎为其寄禄。宋陆游《尚书王公墓志铭》:“寄禄官,自承事郎积迁至正奉大夫。”元黄溍《日损斋笔记·辩史》:“宋制,必寄禄官高於所任之职事,乃为行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九》、《宋史·职官志十一》。

1、着重比较研究这三个系统的构建体制、官吏任命和对应寄禄官情况,并列出辽朝南面朝官级差表。
2、宋沿置,仅为寄禄官,六尚局职掌分由它署担任,如尚食归御厨,尚药归医官院等。

3、时初为寄禄官,神宗元丰改制后,复为太常寺从八品职事官,掌奉币帛授祭祀初献官,大礼则设亲祠版位。
4、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审覆天下大辟案的职权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己转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另派升朝官分别主判,以处理残留细务,三省六部制仍是名存实亡。
5、其间,还在大观初年(1107),增加升朝官的寄禄阶,计有宣奉、正奉、通奉、中奉、奉直等大夫,共五阶。但主要职权都已转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另派升朝官分别主判,以处理残留细务。
6、升朝官是可以参加朝见、宴坐的中上级文官的总称,其寄禄官有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等二十五阶。
7、但主要职权都已转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另派升朝官分别主判,以处理残留细务。
8、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审覆天下大辟案的职权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己转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另派升朝官分别主判,以处理残留细务,三省六部制仍是名存实亡。
9、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审覆天下大辟案的职权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已转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另派升朝官分别主判,以处理残留细务,三省六部制仍是名存实亡。
10、神宗官制改革,规定分行、试、守三等:凡官员的寄禄官高于职事官一品的,带行字;寄禄官低于职事官一品的,带守字;寄禄官低于职事官二品以上者带试字。
11、凡除授职事官,都依寄禄官阶的高低,在寄禄官前加这些字。
12、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为全面改革官制措施之一,是铨注之法全归吏部,撤销审官东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左选、主管寄禄官在京朝官和职任非中书除授的文臣;撤销流内铨而改为吏部侍郎左选,主管从初任到选人的文臣;撤销审官西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右选,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职任非枢密院除授的武臣;撤销三班院而改为吏部侍郎右选,主管副尉以上到从义郎的武臣。
13、中书舍人亦为寄禄官?不起草诏命?而另设舍人院?置知制诰或直舍人院以掌外制。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