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铜马:tóng mǎ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铜铸的马。《后汉书·董卓传》:“悉取 洛阳 及 长安 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明帝 永平 五年, 长安 迎取飞廉并铜马,置 上西门 外 平乐观 。”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译宾》:“合有金鹅之献,以代铜马之图。”《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后来阿爸被捆在铜马上活活烧死了,阿妈也被迫跳进了 金沙江 。”参见“ 铜马法 ”。2. 即铜马军。《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又别号诸贼铜马、大肜……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 清 宋聚业 《题南阳旅壁》诗:“时来一夕收铜马,事去经年运木牛。”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节:“从 秦 朝的 陈胜 、 吴广 、 项羽 、 刘邦 起,中经 汉 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参见“ 铜马军 ”。

1、铜马军食尽,乘夜遁逃。
2、于是悉发幽州兵,引而南,从光武击破铜马、高湖、赤眉、青犊,又追尤来、大枪、五幡于元氏,?常将精骑为军锋,辄破走之。
3、后铜马、青犊、尤来余众共立孙登为帝,不久失败。
4、案:唐之兵制与汉之兵制大抵略同:唐有南北衙领于金吾,北衙领于羽林,而汉则羽林为南,金吾为北耳;唐折冲府皆有木契、铜马,朝廷征发下敕书、鱼契,都督、郡府参验皆合,然后遣之,汉则有铜虎符之制矣;唐每岁孟冬习战阵之仪,汉则亦以每岁八月都试;唐惟折冲都尉自教,而汉都试之日则郡县之官尽会也;唐以民兵隶折冲府,府至折冲、果毅、长史、校尉,汉之丞相则唐之长史也;唐有越骑、步兵、骠骑、豹骑、熊骑、渠羽、射声、?飞之名,而汉则有轻车、骑士、材官、楼船之别;唐府兵宿卫以近给番,汉之为材官者亦为卫士,统于卫尉,故与唐类;唐之给番,虽在千里外者亦不免,而汉之淮南地远数千里,吏民往来徭役长安道者甚苦,贾谊尝言之矣。
5、禹遂进与战,“大破之”;又从刘秀追铜马军至蒲阴,“连大克获”。
6、实力大大增强,人称“铜马帝”。
7、慕容隽曾在城内修建太庙和宫殿,义征今日东掖门下铸铜马一座,足见当时统治者对蓟城之重视。
8、末年,天下分崩,海内大乱,绿林、赤眉、铜马、青犊等农民军遍地皆起。
9、瑞典斯德哥尔摩电影节:获提名铜马奖!
10、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11、自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为迎西域入贡的飞廉、铜马筑平乐观取名至今,一直享负盛名,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一方圣地,素有“金平乐”、“小洛阳”之美称。
12、门有铜马,故名金马门,待诏者皆居之。
13、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
14、当时河北起义军有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番、五楼、富平、获索等共数百万人,各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其中以铜马军为最强大,领袖有东山荒秃、上淮况等。
15、当时,河北地区的铜马、青犊等部农民起义军尚有百万之众。
16、知识链接:光武帝刘秀为什么又被称作“铜马帝”?
17、天凤五年(公元l8年),吕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参加了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中。天凤五年(公元l8年),吕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参加了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中。
18、后来铜马?青犊?尤来馀众共立孙登为帝。
19、清吴伟业《读<光武纪>》诗:“始知铜马帝,远胜执金吾。
20、又铜马、赤眉之属数十辈,辈数十百万,圣公不能办也。
21、此墓被盗2次,墓内大量积水,出土文物较少,主要有小铜马镫、鎏金小马镫、铜饰花片、石饰牌、白素珠、镏金开元铜钱等。
22、铜马军,新莽末年河北的农民起义军。
23、善相马,与东汉时的将军马援分别向皇帝进献过“名马式一铜马法”
24、以此?获得了“铜马帝”的称号。
25、十郡突骑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经过激战,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
26、平乐村地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紧邻旅游胜地白马寺,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迎接西域入贡飞燕铜马筑平乐观而得名。
27、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了实力,因此,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
28、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29、《寒陵山寺碑》:“铜马竞驰,金虎乱噬,九婴暴起,十日并出,破璧毁?,人物既尽。
30、广西贵县风流岭31号墓出土的1件身着盔甲的跽坐铜俑,高39厘米;伴出1匹青铜马,高约115厘米,姿态雄健威武,是继秦代铜车马之后,西汉前的大型青铜雕塑杰作。
31、使别将骑,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
32、她死后,其众分别参加赤眉、青犊、铜马等起义军。
33、河北之地,极为混乱复杂,既有“河北三王”的势力,又有铜马、青犊、尤来等数十万农民起义军。
34、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西域入贡“飞燕铜马”筑“平乐观”而得名。
35、铜马体态较为壮硕。
36、《魏相祠记》中记载:此巨鹿为公桑梓,铜马之墟,印垄榛莽。
37、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了实力,因此,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
38、这一时期遗留在五陵原地区的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亦星罗棋布、比比皆是,先后发现了诸如秦都咸阳宫殿建筑遗址、望夷宫、六国宫殿等一大批名胜古迹,还先后发现了汉代玉奔马、鎏金铜马、皇后玉玺以及数以千计的陪葬兵马佣等珍贵文物,从而使五陵原成了我国和我省最为重要的文物基地之一。
39、由是皆服,悉将降人分配诸将众数十万,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故祠取名焉。
40、一带称刘秀为“铜马帝”。
41、明洪武十年,巨鹿知县王深源重修《魏相祠记》中说:“此巨鹿为公桑梓,铜马之墟,印垄榛莽……。
42、有人说奔马是史籍中记载的汉代大宛马的形象,也有人认为奔马是当时人们相马的马式,有可能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创制的铜马式的复制品。
43、因此,他还获得了“铜马帝”的称号。
44、二是东汉初年,刘秀与邯郸王王郎及刘秀与铜马军的角逐,此地也是重要战场。
45、刑具有皮鞭、铁球、脚镣、手铐、皮拍、木枷、钢丝鞭、牛皮绳、石帽、挖眼勺、断指刀、铜马、钉指竹签和封扣手脚架等50余种。
46、我们正在仰望和平门上的几匹青铜马,向导这么问了一句。
47、当时河北起义军有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共数百万人?各自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其中以铜马军为最强大?领袖有东山荒秃?上淮况等。
48、马具有错金银铜转珠、鎏金铜泡、银带扣、银和青铜马镳及银饰片、银络饰、青铜马镝等。
49、更始二年秋,刘秀军大破铜马军之后,刘秀非但没有杀投降的铜马军的一兵一卒,反倒封他们的首领为列侯。
50、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有十多匹古铜马,个个不一样。
51、汉武帝诏令立铜马于鲁班门外,改鲁班门名为金马门。
52、东汉初年,刘秀带兵北上歼灭铜马军,而后从刘玄手中接过政权,但是此时天下并没有统一。
53、后病死,其众散人赤眉、青犊、铜马诸军。
54、明朱明镐《甲申悲愤诗》:“铜马连群压帝畿,百官犹是殿庭非。
55、这时,河北农民军铜马、青犊等部已摧毁了王莽政权在河北的统治,赤眉军已消灭了王莽军在东部地区的有生力量。
56、汉光武帝刘秀自蓟东驰,耿纯率领宗族与宾客二千余人奉迎,徙平邯郸,接着又参加了改编铜马军的战斗。
57、后随刘秀镇压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
58、曾作《蓟门诗》:“云树依依接远丘,时看飞雨洒征裘;不知铜马坊何在?
59、陆续击破?铜马部众多被收编。
60、雷台汉墓出土的铜马上清楚地刻有“张君前夫人”和“张君后夫人“的铭文。
61、明代《魏相祠记》中记载:此巨鹿为公桑梓,铜马之墟,印垄榛莽。
62、tóng mǎdìㄊㄨㄙ?ㄇㄚˇㄉㄧ?铜马帝(铜马帝)即汉光武帝刘秀。
63、如描写社会动乱的情况:“铜马竞驰,金虎乱噬,九婴暴起,十日并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