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36
更新于

张载:zhāng zài 基本解释: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人称横渠先生,凤翔fd2a县(今属陕西)人。曾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认为“气”是充满宇宙的实体,气不生不灭。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著作有《正蒙》、《易说》等。●详细解释: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人称横渠先生,凤翔fd2a县(今属陕西)人。曾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认为“气”是充满宇宙的实体,气不生不灭。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著作有《正蒙》、《易说》等。★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其先世本大梁人;历五代,不仕。至其祖复始仕真宗朝,为给事中,集贤院学士,赠司空。父迪仕仁宗朝,知涪州,卒于官所;时其弟兄均幼弱,不克东归,遂寄籍陕西凤翔府横渠镇,后世因尊为横渠先生。  张载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死于神宗熙宁十年;论辈分为二程兄弟的表叔,比康节小九岁,比濂溪小三岁,享年五十八岁。  张载少孤,能自立,志气不群;十八岁时西夏侵中国边境,乃上书谒范仲淹,欲聚众取洮西失地以报效国家,文正公一见之下,即知其为可造之才,乃责以:「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并赠〔中庸〕一册,要他仔细研读。横渠初读其书,犹未以为足,后渐觉其中自有至理,遂改初心,专心求道。  后横渠至京师,从学者甚众,坐虎皮交椅讲授〔易经〕,一时传为佳话。及与二程兄弟讨论,即停止讲学,并且诚恳地告诉他的学生说:「今有二程至,深明易道,吾不及也;可往师之。」其虚怀若谷,有如此者。  张载三十七岁时,考中了进士,奉派为云岩县县令;施政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以教育者的态度,教化县民注重孝悌,每以月吉,具酒食,召父老高年者,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顺便探询县民疾苦,及告以训诫子弟之意。就任未久,即政通人和,民俗丕变。神宗熙宁二年(1069),由于御史中丞吕晦叔推荐,升调为崇文院校书。因当时王安石执政,厉行新法,他不愿卷入新旧派党争的漩涡,乃托疾归横渠故居,一面讲学,一面着述,以全副精神,教育后辈;其抱负极大,收效亦宏。  横渠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以为这是为学求道的基本工夫。气质变化后,横渠还勉学者必须求做圣人,达到仁者的境界。他认为秦、汉以来,学者最大的毛病,就是「知人而不知天,只求做贤人,而不求做圣人」。所以他告诫学生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横渠教学,概括言之,为「穷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墨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其家族婚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发敛、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而措诸实用」。至是,关中风俗,乃一变而至于古。  熙宁九年(1076),吕汲公大防荐于朝,认为「张载之学,善发圣人之遗意,……乞召还旧职,访以治体」。神宗乃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会有言者,欲讲行冠婚丧祭之礼以善俗,礼官安习故常,以古今异俗为说,横渠力争不得。会有疾,乃谒告以归。中道疾作,抵临潼,沐浴更衣而寝,旦视之,逝矣,时为熙宁十年十二月。逝时囊笥萧然,明日,门人在长安者,奔哭致赙襚,始克敛,遂奉柩归葬于涪州。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转。嘉定十三年(1220),赐諡明公,淳佑元年(1241),追封郿伯,从祀学宫。清雍正二年(1724),改称先贤,父迪亦配享祠庙。  横渠着述闳富,今其存者,凡〔东铭〕、〔西铭〕各一篇,〔正蒙〕十七篇,〔易说〕上中下三卷,文集十卷,〔经学理窟〕十一篇,以及后人纂辑之语录、后录二卷,〔性理拾遗〕一卷,〔近思录拾遗〕一卷,〔二程书拾遗〕一卷、附录一卷;其他佚亡不可考者,谅亦不少。  由于横渠立心要与天地同大,故其工夫一刻间断不得,也一刹那放松不得,如说:「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在横渠看来,要做一个君子,自一身以至一日一刻皆当操存省察,无少间断,然后能进。就一身而论,不能无言语,所言则必系合乎世道人心而后为「有教」;不能不行动,而行动必须中乎规矩准绳而后为「有法」。自一日而论,白天必有所事,必须勤其功而始为「有为」;晚间亦不可荒废,必澄清思虑以验「有得」。此即朝乾夕惕的意思;要一息之间,道义不使去心,一瞬之顷,天理自觉常存。到此境界,始能通天地万物,而为一体。因此他常说:「夜间自不合睡。」而其着〔正蒙〕时,常夜里默坐彻晓,处处置笔砚,得意即书。横渠是一个爱思想的人,要在思想上组织成一大体系,而思想之来,有时稍纵即逝,故而他想到一处,便要急速将之写下。他为学态度谨严,因此并不是所有写下的,都是他着作中存下的;他的着作,多是经苦心力索,精思凝链而成。  横渠本有志于政治,思将儒学的理想,在政事上实践出来,后以其道不行,乃退而讲学着述。他的着作,是在日以继夜的苦思中写出,因忘了保健身体,终于以身殉道。因此在其着作中,可说是投注了全副精神,展示了全副性情,也呕出了全副心血。  横渠生活简朴,其所居横渠故地,至僻陋,敞衣蔬食,与诸生讲学,贫不能自给,人不堪其忧,而横渠处之益安;其门人之贫困无赀者,虽粝蔬率与共之;其家童子,必使洒扫应对,给侍长者,女子之未嫁者,必使亲祭祀,纳酒浆。尝曰:「事亲奉祭,岂可使他人为之。」因事亲所以尽子之道,奉祭所以达己之诚,此二事非别人可代为。晚岁,适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恶米不凿,将舂之,横渠亟止之曰:「饥殍盈野,虽蔬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择乎?」居恒以天下为念,道见饥殍,辄咨嗟对案,不食者终日。  横渠认为世人所谓勘破世俗,安于贫贱者,违心之论也;若计有所出,力有可为,才有足济,恐未肯安之。必其真知义理之可乐,内重者外轻,一切利欲无足以动其心,乃能安乎贫贱。  横渠认为礼义为人生之根本。世人溺于耳目口体之欲,谓其可以奉身,欲以奉身,身已先为物屈,物纵好,身心先已不好。学者如惟衣食游乐是谋,则其志趣品地可知。  吕与叔撰行状,推崇「横渠气质刚毅,德盛貌严,然与人居,久而日亲,其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语人,虽有未喻,安行而无悔,故识与不识,闻风而畏,非其义,不敢以一毫及之」。后以为知言。  由于横渠气质刚毅,故为学精思力践,进道之勇,非常人所能及。又由于其气质刚毅,乃能不屈于物欲,而持终如始,操持不息。  王船山〔张子正蒙汪序论〕中指出:「学之兴于宋也,周子得二程子而道着;程子之道广,而一时之英才辐辏于其门。张子斅学关中,其门人未有殆庶者;而当时钜公耆儒如富、文、司马诸公,张子皆以素位隐居而末由相为羽翼,是以其道之行,曾不得与邵康节之数学相颉颃。而世之信从者寡,故道之诚然者不着。」船山又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又说:「张子言无非易,立天、立地、立人、反经研几,精义存神,以纲维三才,贞生而安死,则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对横渠可谓推崇备至。  横渠之学,虽以门弟子未能光大师传,致其学派之传授不着,但在思想的影响上,却是无幽不烛,光芒万丈。横渠的着作,深为后儒所激赏;横渠的思想,亦为程朱所绍述。横渠以道自任之志,以天地之心为心的抱负,以及民胞物与的精神,尤足为后世所敬仰。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数语,其气势磅礡,实可传诵千古。--作者:程运 ★人名:(1) (公元1020~1077)字子厚,宋郿县横渠镇人。服膺《易》、《礼》、《中庸》、孔、孟之学,为一代大儒,世称横渠先生。着有《西铭》、《东铭》、《正蒙》、《理窟》、《易说》等,总称《张子全书》。(2) 字孟阳,晋朝安平人,生卒年不详。为着名文学家,官至中书侍郎;性闲雅,博学能文,着诗文多篇行世。 生平:  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一○二○年),卒于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一○七七年),年五十八。张载,字子厚,号横渠,生于河南开封,因其父累任外官并卒于任,故举家寓居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关中地区),故学者亦称其横渠先生。曾与二程论学,学推本六经,治学极勤,后因其弟忤王安石,故退居关中故里讲学,开后世所谓关学一派。晚年受荐于吕大防,诏知太常礼院,后因疾归,卒于途中。着作:着有<西铭>、<东铭>各一篇,《正蒙》十篇,《经学理窟》十二篇,横渠《易学》三卷,《语录》、《文集》各一卷,其中《易学》今以亡佚,后  人编有《张子全书》。观点:一、民胞物与二、慎保善性三、万物一体评价:钱穆认为「六有四为」之学:若谓濂溪高洁,康节豪放,横渠则是坚若卓绝。横渠自述其生活与志愿,钱穆题括为「六有四为」之学。

1、三张是指西晋诗人张载和其弟张协、张亢;二陆是指西晋文学家陆机和其弟陆云;两潘是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一左是指西晋诗人左思。

2、宋张载《正蒙?动物》:“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

3、张载目睹之荒败汉陵,与雍门周所预言的境界,完全吻合。

4、张载的佛教观及其启示

5、永嘉学派中实际包括两个学系,一是二程的洛学,一是张载的关学。

6、生活于韩国16世纪的思想家曹南冥就曾受到张载关学的影响。

7、行武出身的张载阳,于军政之余喜弄翰墨,造诣宏深,成就卓著,以雄厚刚健的书风,在高手如林的近代现江、浙、沪书坛,立稳脚跟。

8、张载要为往圣继绝学

9、示例人宋?张载《经学理窟?气质》:“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宜营画耳!

10、张载肯定无人合一是“因明致诚,因减致明”。

image.png

11、张载气论哲学论纲

12、论张载哲学中的感与性

13、吕大钧自幼胆识过人,为张载弟子,曾书“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赋”。以十论之,则是十家为一家,十国为一国,十天下为一天下,何不弊之有!

14、宋?张载《正蒙?三十》:“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

15、在张载看来,“命”是上天赋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本性,对此,人应该修身以俟之;而“遇”则是气质所禀,是富贵贫贱、福祸寿夭等生存境遇,对此,人应该超然以待之,“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人生的顺境,是上天对我的恩泽,人生的困境,是上天对我的考验,“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只有坦然地对待生平所遇,坚持不懈地完善自己的价值本性,才能超越外在境遇对自我的困扰,达到人生的永恒安宁。

16、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

17、《晋书?夏侯湛张载等传论》:“洎乎二陆入洛,三张减价。

18、宋张载《正蒙?三十》:“圣人于物无畔援,虽佛?、南子,苟以是心至,教之在我尔,不为已甚也如是。

19、《艺文类聚》卷九引晋张载《?汜池赋》:“纤绪挂而?鲔来,芳饵沉而?鲤浮,丰伙逾於巨壑,信可乐以忘忧。《淮南子?原道训》:“夫临江而钓,旷日而不能盈罗,虽有钩针芒距,微纶芳饵,加之以詹何、娟?之数,犹不能与网罟争得也。

20、张载关学的社会历史观

21、在张载“一物两体”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思想;

image.png

22、张载康德伦理思想的相异与相通

23、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4、张载的圣人观包括成圣工夫、圣人境界和圣人职能三方面的内容,分别体现在他的“变化气质”、“至诚得天”和“神道设教”诸思想当中。

25、太康诗风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

26、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陶渊明1有钱就是有这般好处,想要有多浪漫就可以有多浪漫,穷人家的浪漫不叫浪漫,叫温馨感人。浪漫,大多时候是由金钱和心思营造出来的。安宁1能通天下之志者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而无我,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张载1好感人啊。那你今天也要和男朋友约会了?

27、作为儒学的经典文献之一,张载的《西铭》在传统社会即备受赞誉而传诵不绝,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篇铭文虽然仅有250余字,但却为人们安身立命之道的确立构筑了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弘阔的境界。

2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29、赵一生潜心治学,博征古今,对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的理学大旨多所阐明。《管锥编》真正做到了“博征其材”,每一类材料尽量一网打尽,以至不惜过后进行“补”、“订”。

30、出生于“关学”之乡的刘光贲,从青年时代起就对关学创始人张载以及冯从吾、吕泾野、李二曲等关学先辈颇为敬仰,受关学思想很深,这对他一生理论与实践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1、摘要在张载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尊重生命,兼爱万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题; “民胞物与”是维系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想原则; “体天下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所要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32、张载注:“大殿无内室谓之榭,《春秋传》曰:‘宣榭灾。

33、摘要王船山学宗张载,以易学为入路构建起形上学体系。

34、试论张载人性论的理论建构及其成性之路

35、1948年生于北宋宿儒张载故里陕西眉具横渠镇严家庄。

36、《艺文类聚》卷六九引晋?张载《羽扇赋》:“飘缟羽於清霄兮,拟妙姿於白雪。

37、不尊德性,则学问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张载1基普教授认为他讲的东西越是无法为听众理解,人家就越以为他高明

38、张载与徐敬德气论哲学之比较

标签: 张载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词语造句

本文标题: 张载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51263.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