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悟境:wù jì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谓了悟或忘我的境界。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捨筏登岸,禪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禪一致,等无差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诗有见道之言,如 梁元帝 之‘不疑行舫往,惟看远树来’, 庾肩吾 之‘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两意相同,俱是悟境。”

1、尤其是师之证悟境界,因秘而不露、讳而不宣,故不敢妄加揣测,唯待有缘弟子以信心眼见之。
2、义僧: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
3、旁书一联:“寒藻舞沦漪观来活泼天机顿生悟境,群峰争背向识得纵横画意无限诗情。
4、诗以七律见长,格调超拔,语多悟境,当时颇享盛名。
5、大陆的北大,复旦等知名学府,风闻师于禅学颇有悟境,凡有开示皆一针见血,直见本地风光,也曾数度起洽邀演讲事宜。
6、又如美国哈佛,英国牛津,剑桥,乃至北大,复旦等知名学府,风闻师于禅学颇有悟境,凡有开示皆一针见血,直见本地风光,也曾数度起洽邀演讲事宜。
7、又如美国哈佛,英国牛津,剑桥,乃至中国大陆的北大,复旦等知名学府,风闻师于禅学颇有悟境,凡有开示皆一针见血,直见本地风光,也曾数度起洽邀演讲事宜。
8、但你现在真正需要的是, “放下”存在“感” 、放手让自己进入那看似空无一物的终极悟境、绝对意识境界(也就是纯然的实存境界) ,只是安居其内、专注其上。
9、结二句透露出“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高情远韵,鸿飞冥冥,象喻自性冲破器世间的牢网,而翱翔于自由自在的禅悟境域。
10、师本文从函?禅师的悟道分缘及其阐教并重的宗趣观入手,申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存在深彻的悟境和完竣的见识,非人们所谓"以忠孝节义垂示及门"所能规模。

11、未到走作,指修行未达悟境,仍停滞于相对分别之迷妄中。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
12、人知顿悟,悟文、悟书、悟境,真谛于上下求索,立言践行,铁杵成针,功到自成。
13、师本文从函?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阐教并重的宗趣观入手,说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具有深彻的悟境和圆满的见地,非人们所谓“以忠孝节义垂示及门”所能范围。
14、偈语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悟境。
15、慧明悟境有限,方便贡献,只备大家作一参考而已。
16、一般人都把禅修的焦点,集中在顿悟成佛,明心见性,往往造成两种极端:1.聪明伶俐自负自信的人,以为开悟是唾手可得,毫不费力的事,略得一知半解,便以为大悟彻底,实则却与悟境了不相干。
17、师本文从函?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阐教并重的宗趣观入手,说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具有深彻的悟境和圆满的见地,非人们所谓“以忠孝节义垂示及门”所能范围。有关要求须透过查阅资料要求表格由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发出的表格ops003提出,填妥表格后,请以邮寄方式递交邮寄地址:九何文田忠孝街8 8号何文田政府合署5楼,保障个人资料私隐主任收。
18、禅僧などが悟境を韻文の体裁で述べたものを「偈」と呼ぶ。
19、其一是指修行未到悟境,仍停滞于相对分别之迷妄中。
20、岂是一个不喝墨水的人所能道出,可见是他的悟境。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