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谶语:chènyǔ 基本解释:[apropheticremarkmadecasuallywhichlatercomestrue;aprophecy]迷信人指将来会应验的话当时无意中说出,不意日后竟成谶语●详细解释:1.谶言。宋王明清《挥麈馀话》卷二:“三衢境内地名张步,溪中有石,里人号曰团石,有讖语:‘团石圜,出状元,团石仰,出宰相。’”《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话説人生万事,前数已定,儘有一时间偶然戏耍之事,取笑之话,后边照应将来,却像是个讖语响卜,一毫不差。”2.泛指预言。茅盾《子夜》十七:“这原是一时戏言,为的是想拉住杜竹斋,但是现在却成了谶语了。”★◎谶语chènyǔ[apropheticremarkmadecasuallywhichlatercomestrue;aprophecy]迷信人指将来会应验的话当时无意中说出,不意日后竟成谶语★预测吉凶,可为日后徵兆的话。清.洪昇《长生殿.第一○出》:「就里难言藏谶语,猜诗谜杜家何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后边照应将来,却像是个谶语响卜,一毫不差。」
1、前尘如梦,犹如一道谶语,预言了如今的这一幕。最初我在他的黑暗世界中幻见的点点星光,那是我的泪。它不是血红的,也并非金色的,而是闪着黑光的冰寒之泪。周梦
2、宣王惊,知谶语未消,乃杀杜伯。
3、作为一种颇有希望匡救时弊的办法,那六七个人有一半加入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宗派:抽搐派。他们正在圈内考虑是否应当在现场口吐白沫大发脾气大喊大闹,作出强有性昏厥的样子,为未来留下很容易理解的谶语,为大人指引迷津。
4、神秘的自然世界经常用突兀的灾难提醒人类:谶语是存在的。
5、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
6、笔者诠释几点:1、太祖朱元璋早有预感,曾作精心布置:除临崩之际嘱授驸马梅殷等为托孤辅臣来力保社稷稳固外,另依刘基谶语之暗示留一密封箧匣于奉先殿,内备袈裟、度牒、剃刀、毡帽、银两、敕旨、路线图等,为皇太孙指明南逃方向。
7、献帝刚刚在许安顿下来,袁术就认为这是天意所为,因为在谶语符命满天飞的汉末,早有谶文讲:“代汉者,当涂高也。
8、你的口气如此悲凉,感情如此沉重,莫非有了什么预感?这悼词不幸竟真成了谶语
9、秦氏出丧、元纪省亲之类的盛大举动正是一声震得人方恐之时,上自王公贵族,下迄市井小民,然而否极泰来,烈火烹油的盛举之后,接着就是烟消火灭之时,元春的谜语成了她的家族命运的极恰切的谶语。
10、龟趺托起文明的碑碣,蓍蔡破解了天帝的谶语,将时间的波磔一一镌刻于黄钟大吕……
11、自宋代以来,苏州地区长期流传着“潮过夷亭出状元”的谶语,并且屡有应验。
12、卷十二:“话说人生万事,前数已定,尽有一时间偶然戏耍之事,取笑之话,后边照应将来,却像是个谶语响卜,一毫不差。
13、兼论曹雪芹的反谶语选择
14、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中这段最著名的曲辞,竟谶语般地唱念出六百岁“戏曲活化石”昆曲的盛衰与往复:明清时“姹紫嫣红”的繁华,近世“断井颓垣”的式微,直到2001年入选“世遗”后的“良辰美景”,昆曲艺术的跌宕命运,比那一番水磨腔还要委婉曲折。
15、谶语诗嵌入《水浒传》中,成功地把握了鲁智深一生走向,是小说借助谶语诗塑造人物形象最成功的一笔。
16、神龙渐现宝龙山,千年谶语乱人心,纷争起,爱恨纠葛混情仇,交割纵横,以何存宝?一切尽在清风明月中。
17、亲爱的苏丹,任何誓言逃不过春的繁茂秋的凋零,我以苏丹尼叶的谶语,对抗其春秋代序:没有不会凋谢的蔷薇,除了它的本质。
18、《推背图》:江湖谶语书,相传为唐●袁天罡著。
19、从第5回之诗词谶语至芙蓉女儿诔记迹了晴雯率真、超凡脱俗之在室气质,但行事作风却显得缺乏善、敬之特质。
20、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
21、四大家族记起昊空门前辈的谶语,借为小弦疗伤之机废了他的武功。
22、早先刘生所遇老者说的“觅莲得新藕,折桂获灵苗”的谶语遂得到应验。
23、《东庄诗集?真进士歌》自注)甲申之变,崇祯自缢,这一仪状真的成了明社覆亡的谶语。
24、影片中如花与十二少的悲情旧梦,成为冥冥中的谶语,为剧中两位主角暗暗设计了一场死亡的约会,从而使得我们现在重看这部电影时更多了一些心疼和遗憾,导演关锦鹏的回忆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凄美的故事中。
25、智?坐化后的第二年(公元598年)杨广派人按其遗图在天台山建寺,赐“国清寺”之额,以应智?“寺若成,国必清”的谶语.这就是今日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天台山国清寺的来历。
26、显然,童谣是一个谶语,暗示述律氏即始祖传说中的可敦、祭山仪中的地?,连青牛妪(=赤娘子)见了她都要让路,因而做地皇后是天道使然。
27、另外周舒也是第一个解释“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语的人。
28、长子之死对暮年翁文灏打击极大,他一连作了以“悲怀”为题的诗十余首,其中如“我今八一犹偷活,哀动全家哭汝灵”一字一泪,另如“深知余日无多少,勉以残龄答盛时”等句犹堪咀嚼,也是谶语,就在次年元月,这个饱经风霜和炎凉的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
29、当你看到这无非是联篇累牍的虚无与象征的词语,或者真理新定律的谶语时,你的惊奇程度当不在我下。
30、说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谶语,糊弄世人。
31、前不久,祁剧《甲申祭》应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再次向人们掀开了一幕幕历史场面:—李自成进北京,万民欢呼“迎闯王、不纳粮”山摇地动……—进城后不思忧患,而是拷比钱粮,重开考场……—功臣们肥马轻裘,美妻玉食,骄奢淫逸,侵扰百姓……—李自成深陷天命谶语之中,重门紧闭,杀忠臣、误军机、逼反吴三桂,最后终于大败亏输……仅仅4 3天,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便土崩瓦解,以李自成仓皇离京而告终……“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这便成了理所当然的提问。
32、对作为更为通俗的谶语形式的一般谶谣,其受众的广大自然更自不待言。
33、一般的行文规律是竖行自右而左书写,起首注明年号、月日、干支,之后书死者乡里及姓名,再书写慰藉性语言及供死者冥用的“斗瓶五谷铅人”、“八魁九坎”等,其后是为死者祈福、解罚、约束亡灵的破除谶语,最后仿效官府文书的文体以“急急如律令”结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