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协韵:xié yù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押韵,符合韵律。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 安禄山 亦好作诗,作《樱桃诗》云:‘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寄 怀王 ,一半寄 周贄 。’或请以‘一半寄 周贄 ’句在上,则协韵。”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蜀音押韵》:“然则 顾亭林 谓《毛诗》有以方音协韵者。如《小戎》之‘参’与‘中’。” 鲁迅 《集外集·通讯(复张逢汉)》:“译诗就更其难,因为要顾全音调和协韵。”2. 音韵学用语。一种因不知古今音异而随意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的作法。开始于 南北朝 ,盛行于 宋朝 , 朱熹 是代表。 明 末 陈第 始用语音演变的道理反对这种不科学的作法,认为所协之音实即古本音,每字只有一个古音,而不应随文改读。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协韵,《楚辞》及《选》诗,多用协韵。” 郭绍虞 校释:“盖由时人不知古音,故创为协韵之説。《楚辞》及《选》诗犹合古音,故 沧浪 谓‘多用协韵’。” 清 钱大昕 《音韵问答》:“《邶风》:‘寧不我顾。’《释文》:‘ 徐 音古。’此亦协韵也,后放此。 陆元朗 之时,已有韵书,故于今韵不收者,谓之协韵。”参见“ 叶韵 ”。★符合韵律。诗词歌赋中,于相当的句末以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相押韵,使音调和谐优 美,称为「协韵」。《红楼梦.第四○回》:「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协韵,错了的罚一杯。」今韵与古韵不同,以今音读古韵,多不能谐。北周沈重作《毛诗音义》,创协韵之说,随意将某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至明末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道理加以反驳,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今韵不协,正是语音演变的证据,不能任意随文改读。应求古韵,以证其和谐。

1、第七句为三字句,协韵;仄平平乃系定格;与《忆王孙》第四句同。
2、书中阐论之杂体诗体制有七:(一)离合体:诗中析台字辞之体;(二)回文体:诗中字句往复读之皆通顺协韵之体;(三)集句体:集成句而为诗之体;(四)杂嵌体:嵌古诗辞句及嵌建除、八昔、数名诸体:(五)杂声韵体:双声、迭韵、平仄诸体;(六)杂言体:三五七言、一三五七九言、一字至七、九、十字诸体;(七)风人体:谐音双关,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义之体。
3、遂风举云摇,浮游普览,前乘秦领,后越九?,协韵音综。
4、王季思校注:“当合,即合当,为协韵而倒其词。
5、翻韵诗,是将通常的词语颠倒过来,使之每句协韵,所以也称“倒字诗”。
6、明指周公,倒文以协韵耳。
7、其中,“变化”中的“协韵”与《举例》中的“变文协韵例”大致相同;“改窜”与《举例》中的“古人传述亦有异同例”、“古人引书每有增减例”大体一致;“参互”中的“互备”与《举例》中的“参互见义例”相同;“参互”中的“举隅”又与《举例》中的“举此以见彼例”、“因此以及彼例”、“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有很大的关系;“代
8、按,张可久《小山乐府》十二首,後段第二、三句,莫不协韵。
9、江湘”,偏指长江,因从江东至中原无须经湘江,诗人此为协韵而已。
10、还为她作了“笙簧协韵,朝晖光灿”的题词。

11、(见卷三?二十九《变文协韵例》)。
12、变文协韵例》:“古人之文,更有变文以协韵者。
13、御?即?御,倒文协韵耳。
14、皆倒文以协韵。
15、第三句为不协韵之平起平收七言句。
16、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17、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
18、箴铭是古代文体之一,它用简明、整齐而且协韵的语句,说明历史的经验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训。
19、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
20、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21、俞氏根据古书中存在的大量以“光”为“日”的例子和古书中一些借“日”比喻人君的修辞格式以及古代汉语中“变文协韵”的语言现象,断定“为龙为光”就是“为龙为日”,意思是说远国之君朝见天子,天子具有“真龙天子”的轩昂气质(见卷一?十四《变文协韵例》)。
22、此外像《楚辞》“吉日兮辰良”这条例证,俞氏将其归入“错综成文例”,实际上这是属于“倒文协韵例”的东西。
23、第七句八字,于四字分豆,句法颇似?醉太平?之起二句,惟上四字为豆,不须协韵。
24、’按:‘母’则直曰‘母’,而‘父’则称之为‘天’,此变文协韵之例也。
25、又如:变文协韵(古文修辞术语。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