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散乐:sànlè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古代乐舞名。原指周代民间乐舞。南北朝后,成为“百戏”的同义语。《周礼·春官·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郑玄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周书·宣帝纪》:“散乐杂戏、鱼龙烂漫之伎常在目前。”《旧唐书·音乐志二》:“散乐者,歷代有之,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总名百戏。”2.宋元以后指民间艺人。亦指民间剧团。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今人呼路岐乐人为散乐。”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一出:“因迷散乐王金榜,致使爹爹捍离门。”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四出:“老身幼习伶伦,生居散乐。”元汤式《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楼爱人》套曲:“少不得留与青楼做散乐,倒不眊眊。”★ 散乐是老百姓喜好的民间杂戏杂乐,从周代以来,概括一切尚未得到统治者正式重视的各种民间音乐形式的总名称。由于民间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不断出现,故散乐的具体内容,也常依时代而不同,伸缩性极大,而且常是民间音乐新兴因素的托身之所。 「散乐」之名,最早出现于先秦,专指六乐及小舞以外,由低级乐官「旄人」掌管的民间乐舞。据[周礼·春官·旄人]云:「掌教舞散乐、舞夷乐。」郑玄注云:「散乐,野人之善为乐者,若今黄门倡。」可知汉代黄门倡演奏的散乐,就是来自民间的俗乐。尤其西汉之后,由西域传入各种新奇杂乐、杂技、幻术、舞蹈,使散乐的内容和形式得到空前的丰富,称为「百戏」。故散乐又名百戏,在隋唐五代时期,它包括各种杂技及戏剧,如参军戏、踏摇娘等民间歌舞戏属之,而鼓吹乐在随唐时期也逐渐与散乐相结合。[旧唐书·乐志]云:「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足证散乐是来自社会下层的倡优、女乐表演的一种民间歌舞。从表演形式来看,唐代戏剧已兼含音乐、歌唱、舞蹈、表演、说白五种艺术形式,可惜因历来未受到重视,湮没了不少。--作者:陈章锡★《周礼.卷二十四》、《通典.卷一百四十六》。--作者:刘凤学★乐舞类型名。历代关于散乐,均有不同之诠释,总括而言,系指民间歌舞、杂技百戏及戏曲等之综合命名。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时,有散乐,系指由乐舞官员旄人负责教授的一种民间舞蹈及少数民族之舞蹈。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称其为散乐百戏。汉以来,散乐多来自西域。外来之歌舞、幻术、杂手艺等杂技,加上原有之说唱艺术串连在一场中演出之形式,流传颇广。★一种乐曲:(1)先秦的一种宫廷乐舞。专指六乐及小舞以外,由低级乐官所掌握的民间乐舞。《周礼.春官.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汉.郑玄.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2)南北朝后各种戏、乐的表演。《周书.卷七.宣帝纪》:「散乐杂戏鱼龙烂漫之伎,常在目前。」《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如是杂变,总名百戏。」宋、元以后,称民间艺人或专业戏曲艺人为「散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出》:「因迷散乐王金榜,致使爹爹扞离门。」
1、演奏者的乐器种类繁多,经专家研究确认的乐器有方响、箜篌、拍板、腰鼓、琵琶、答腊鼓、笙、笛等,堪称一支演奏散乐的小型乐队。
2、《水浒》记述“文德殿”的宫廷大宴上,在序曲之后,便是由“百二十散做乐工”穿插表演“散乐”。
3、隋炀帝为他们大摆宴席,并欣赏散乐。
4、继花儿乐队向媒体透露将以成员单飞的形式解散乐队的消息后,昨日,唱片公司金牌大风举办欢散会,正式宣告1998年出道的花儿乐队解散。
5、目前鼓手为已解散乐队whynot的鼓手-冠佑。
6、就是这次演出以后,我决定解散乐队。
8、其二,“百戏散乐,本非正声”。
9、今京师城内外不隶三院者,大抵皆大同籍中溢出流寓,宋所谓路歧、散乐者是也。
10、《东京梦华录》记,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嘌唱、傀儡、般杂剧、小说、讲史、散乐、影戏、弄虫蚁、诸宫调、说诨话、商谜、叫果子等内容。
11、这样,音声人的概念已从纯粹从事音乐的乐工扩展到泛指一般的打杂、耍戏的俳优、散乐之艺人了。
12、旄人则掌管“散乐”和少数民族乐舞。
13、神龙三年八月敕,太常乐鼓吹、散乐、音声人并是诸色供奉。
15、据《辽史?乐志》载,辽国燕乐有《国乐》、《大乐》和《散乐》,并载:“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
16、散乐杂戏鱼龙烂漫之伎,常在目前。
17、隋朝以后才称为散乐。
18、下诏征集周、齐乐家子弟及天下散乐。
19、此图即散乐中的乐舞表演图象。
20、1986年初,Strummer和Simonon决定永久解散乐队。
21、散乐,闰月人出资钱百六十,长上者复繇役,音声人纳资者岁钱二千。
22、开芳宴”,就是饮宴时要备乐,有散乐和乐舞,后来又盛行杂剧。
23、目前鼓手为已解散乐队whynot的鼓手-冠佑。赶散,指赶场的散乐。
24、另外还有散乐中的领头乐器。
25、题解说:“《周礼》曰:‘旄人教舞散乐。
26、散乐由12人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
27、旄人》中载有“掌教舞散乐,舞夷乐。
28、《周礼》的“旄人掌教舞散乐”指的是乐种;郑玄的“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其“散乐”是指乐人的身份。
29、散乐起源于周代,原指民间乐舞。
31、如:?斗(唐代散乐的一种。
32、散乐与伎乐、舞乐相继从大陆传来。自谙闲散乐,园圃意犹长。
33、有时,“散乐”一词还
34、于是为欢未渫,白日西颓,散乐变饰,微步中闺。
35、《散乐》,历代皆有,不是部伍之声,俳优歌舞者杂奏,要求极不严格,里边往往杂糅杂技动作,所以总名叫百戏。
36、上记的乐工为文武二舞郎、散乐、仗内散乐及音声人。
37、中的杂剧及散乐题材雕砖。
38、王颜喜、盖中宝、刘名广,散乐。
39、散乐的散是散位、散官的散,宋王溥的《唐会要》散乐一条中记载:“散乐,历代有之,其名不一,非部伍之声,俳优(模仿)、歌舞、杂奏(歌舞),总谓之百戏,跳铃、掷剑、透梯(爬梯子)、戏绳(跳绳子)、缘杆(爬杆)……窟?子及幻术等等。
41、早期墓室中多画游牧生活和草原风光,中晚期墓室则更多地描绘出行、宴饮、仪仗、散乐及奇花、瑞禽和门神等图像,画风趋向严谨,技巧也有明显提高。
42、《唐书?乐志》曰:‘散乐者,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
43、墓主人壁画左侧第一立面亦为两侍女,手捧茶盘,侧身相对而立,第二立面左侧为侍女,右侧为打大鼓和拍板的散乐吏,墓门两侧各站一位门吏。
44、在汉代,它与“散乐”成了同义词。
45、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
46、这些乐人的身份有着较大差别,太常音声人在五类人中是最高的一类,他们拥有州县的户籍和受田、有进丁的义务及权力。为了配合祭祀陈设及卤簿等,太常寺的乐人派出了鼓吹、散乐、音声人,他们“诸色供奉”、各显其艺担当起各自的角色。
47、流行于日本列岛的散乐的面貌,可从至尽收藏在奈良市的正仓院的《弹弓图》,《信西古乐图》中得到印象,它包括抛球,顶竿,弄枪,高跷等杂技,吞刀吐火等魔术,傀儡戏,口技以及滑稽模拟表演等,与中国散乐面目几同。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