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58
更新于

民事:mínshì 基本解释:(1)[civil;berelatedtocivillaw]∶有关民法之事民事权利(2)参看“民法”(3)[farmwork;civil]∶农事;民间的事情民事不可缓也●详细解释:1.犹国政。《国语·鲁语上》:“舜勤民事而野死。”汉应劭《风俗通·皇霸·五伯》:“夏后太康娱於耽乐,不循民事,诸侯僭差。”汉荀悦《申鉴·政体》:“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为养生。”清唐甄《潜书·柅政》:“曷若量己之力……以其半勤民事,察农桑,筑圩防,计丰凶,除奸慝,则民亦少害矣。”2.泛指民间诸事;民政事务。《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纳货贿,以便民事。”宋苏轼《答宋寺丞书》:“至於吏道、法令、民事、簿书、期会,尤非所长,素又不喜从事於此。”《宋书·百官志上》:“司徒,一人,掌民事。”3.指力役之事。《书·太甲下》:“无轻民事惟难。”孔传:“无轻为力役之事。”4.指农事。《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而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文选·张衡<东京赋>》:“日月会於龙狵,恤民事之劳疚。因体力以息勤,致欢忻於春酒。”薛综注:“谓田事毕,休民力、息勤劳也。”5.泛指民间生活情事。《汉书·循吏传序》:“及至孝宣,繇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閭阎,知民事之囏难。”晋干宝《<晋纪>总论》:“节理人情,恤隐民事。”6.有关民法的。如:民事纠纷;民事诉讼法。★◎民事mínshì(1)[civil;berelatedtocivillaw]∶有关民法之事民事权利(2)参看“民法”(3)[farmwork;civil]∶农事;民间的事情民事不可缓也★法律上指有关民法的各项事务,如财产、婚姻雇佣等。【造句】民事纠纷、民事法庭、民事诉讼★泛指民间的事务。【造句】为政者须体察时势、关心民事、谋求全民幸福。★农事。《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民政、政事。《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诸侯非民事不举,卿非君命不越竟。」《文选.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节理人情,恤隐民事。」徭役。《书经.太甲》:「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有关民法的各项事务,如财产、婚姻、雇佣等。

1、法律赋予自认行为能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符合民事诉讼平等性和私域性的基本特征。

2、第三部分题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争论。精神损害应当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

3、紧急状况在刑事案件中免除、减轻罪责,但在民事案件却不免除、减轻责任

4、正是基于此,作者于是不揣浅陋,力图从理论和制度层面的源头,即“民事审判权”上来为民事审判方式、民事审判制度、民事诉讼制度乃至整个司法制度的改革找寻到一些合理的内核。

5、分公司民事任由总公司承担。

6、七年五月,疏言:“内地武弁不得干预民事。

7、乌干达防灾减灾与难民事务部长卡布韦盖雷说,乌政府已批准为每个遇难者家庭提供2500美元的经济补偿,并为每位伤者提供1500美元补助

8、姓名权的网上侵害及其民事责任

9、论赋予人民检察院民事公诉权之合理性

10、调解是公务机关介入当事人之间,设法根据当事人的协议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程序

11、这一部分是本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之重构中文提要的核心,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一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专门审判、刑民并重和公正优先、兼顾效率三项原则。

12、民商事、非诉业务部部长,云南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于1999年获律师资格,从事法学研究多年,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曾发表多篇法学论文,擅长于民事、商事法律业务,对保险法律业务尤有心得。

13、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

14、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诉讼解决机制相对应,从网络民事的非诉讼解决机制一般理论出发,着重分析了非诉讼解决机制在解决网络民事纠纷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在解决网络与非网络民事纠纷中的优越性及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影响。

15、苏联和东欧国家全部土地或部分土地属国家所有,征用国有土地实质上是主管部门更迭,根据工程规模和影响大小,由相当一级政府审批,给予经济补偿,并负责居民和有关单位的迁移安置;征用私有土地通过协商可以现金购买,也可以地易地。她们有一腔助人为乐的情怀,一副真诚炽热的心肠,一身坦荡凛然的正气,常年义务为他人服务,负责居委会的公共卫生、绿化、美化、净化,计划生育,民事调解,治安巡逻……有了这些热心的老姨妈,那些打牌赌博的,看相算命的,超生的,坑蒙拐骗的,都没有立足之地。

16、论民事检察权及其完善

17、既判力与民事诉讼终局程序问题探析

18、在当前制定民法典的背景下,关注这一古老的法律制度很有必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典权的起源、演变,对典权的性质作出了新的界定,认为典权并非单一的权利形态,而是一种糅合多种法律关系特征于一体的复杂民事交易形式。

image.png

19、4 .专利局对各申请及发明人证书作成的转换裁定,如有不服时可按照行政诉讼法向索非亚民事法院提出上诉,

20、跨国并购的法律性质是本章研究的重点,跨国并购是复杂的国际投资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企业产权有偿转让的民事法律行为。

21、民事诉讼法中诚实信

22、民国3年(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绥远始“独立办公”,统理军、政、民事。由邓小平开创的改革使今天中国的开放程度及其发展为任何人所远远始料不及。

23、赋权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对违反证监会所订立的法定上市规则的重点对象,即发行人董事及高级人员,除可施加现有制裁如发出取消资格令和交出款项令之外,还可施加新的民事制裁,即作出公开谴责和施加民事罚款及

24、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根本大计。

25、联合国难民事务署高级专员绪方贞子女士目前正在扎东部视察民营情况。

26、试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时限

27、民事诉讼管辖基本问题研究

image.png

28、他也写有《书棚民事》等反映时事的散文。

29、行政合同的救济既可以通过民事渠道亦可以通过行政渠道解决。

30、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民事主体认定标准的反思:对我国法学界就民事主体确认标准问题上的两种传统做法(即“通常定义”标准和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或责任能力标准)进行了评析,认为“通常定义”用语不准确,且存在逻辑上不符合事实的弊端;且法律上所谓能力,是指在法的世界中作为法的主体进行活动,所应具备的地位或资格。

31、海河开启桥让中国铁建的建设者经受了考验,吃尽了苦头,更尝到了胜利后的喜悦。”升詹事,见上,言:“皇太子尹临安已久,虽欲更尝民事,然非便,宜一意讲学

32、民事责任的两种规范模式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33、无因管理作为助人为乐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因此,对无因管理及其引起的民事法律关系进行专门的研究必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4、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诚实信

35、第三十六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36、试论民事公诉权之构建

37、《解放报》指出,这场抛撒碎纸币的婚礼于7月8日在赛特镇举行,愤怒的当地居民事后匍匐在地上拼凑那些面值为5圆、 10圆、 20圆和50圆的欧元纸币碎片。

38、并建立健全了处理民事纠纷与信访接待工作各项制度。

39、第四部分分析传统中国民事执行权的性质体现和权力配置,揭示出权力配置的缺陷所在,并探悉造成此缺陷的原因。

40、然而,在内幕交易行为发生后怎样对投资者的损害进行合理的补偿,即建立适当的民事责任制度以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和保护投资者权益,我国现行法尚付阙如。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正式颁布与实施,结束了我国合同法领域《经济合同法》 、 《涉外经济合同法》 、 《技术合同法》三足鼎立的混乱局面,同时新《合同法》总则对有关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保全、违约责任等各个方面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规定,这对于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完善我国的民事立法体系具有重要得意义。

42、1992年11月27日订于伦敦的修正《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92年议定书

43、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完善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尽一份绵薄之力。对破产法的经济分析是一种尝试,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

44、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13)。

45、农林次长石黑忠笃、日本国民高等学校校长加藤丸治以及公主岭农业实验所所长宣光彦等人共同炮制了一份《满蒙移植民事业计划书》,提出以在乡军人为主体,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招募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人员。

46、这是11月16日首届全国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竞赛的答辩现场。

47、不过,与刑事案件审理不同的是,在民事案件审理中援引第五修正案将使法官或陪审团对被告不利。

48、审计署署长就律政司民事法律科提供的法律服务进行衡工量值式审计。

49、劳动合同单方预告解除是劳动合同的无过错解除,它除了必须按法定方式进行预告外,还需要经过法定的预告期间。外判法援案件的律师的酬金:在香港,获外判民事案件的律师按市价支取酬金,获外判刑事案件的律师则按法定收费率给付。

50、根据规定并保护社会公益的法律部门的不同,可将公益分为刑事公益、行政公益和民事公益。

51、委托书征求” ,又称“股东委托书劝诱” 、 “表决权争夺” ,是指当股东不愿或不能出席股东大会,亦未选任适当代理人行使其表决权时,有关人士将记载必要事项的空白授权股东委托书交付公司股东,劝说股东选任自己代理行使其表决权的民事行为。

52、摘要司法认知,又称为“审判上的知悉” ,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证据学上一个重要问题。

标签: 民事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常用造句

本文标题: 民事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52421.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