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进士举:jìn shì jǔ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作“ 进士擧 ”。进士科考试。《太平广记》卷一五七引 唐 卢肇 《逸史·李君》:“ 江陵 副使 李君 尝自 洛 赴进士擧,至 华阴 ,见白衣人在店, 李君 与语。” 前蜀 冯鉴 《续事始》:“ 隋 大业 初,始举进士举。”《太平广记》卷一五五引《野史·郭八郎》:“ 河中 少尹 郑復礼 始应进士擧,十上不第,困厄且甚。”★亦作进士举。
1、(1898)工作,1953年迁往台湾继续工作;英国差会(称为公谊会)曾经在四川的重庆、成都、三台等地工作。孙男女十二人,公谨公瑜公(言+允)公谊公璩公(王+禹),习进士举;余女子,长适开封张可及也。
2、元季应进士举,以乙科授婺州学正,迁武康令。
3、在参加了皇上在琼林苑特地为新取进士举行的宴会后,莫稽乌帽官袍,马上迎归。
4、新庄从宋至清,有进士举人28人。
5、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
6、次日公绶,次日孚,皆应进士举。
7、唐科举制度,应进士举,须先由所在地解送,其不经外府考试直接送礼部试者,名为拔解。
8、大概科目选中的博学宏词科始于开元十九年。张署贞元二年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
9、世代文武昌炽,进士举贡颇多,贤称之文武世家右族焉。
10、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
11、接待二八月春秋致祭的政府官员,内悬“四代翰林”匾,进士举人题或匾等。
12、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
13、为达到瞒天过海,厂卫人马又付诸一炬把部分临济寺院周边的城郭村邑给焚烧扫荡了个净尽,至此房屋闾舍几为丘墟、黎民百姓亦惨遭浩劫无一幸免(永乐年间,闽浙界域尤其闽东地区一度显现生齿锐减、驻军增多、动兵频繁等状况),“腥血漫红村道,皆为刀光染就”即指当时凄绝人寰之情形。此后至南诏阁罗凤王时期在大城沙漠庙一带设孟弄燮祧郡治,管理洱海东岸地区的军事和民事;段思平得国后,朝拜大城封臣寺,废杨干贞为僧,改封臣寺为古灵寺,改孟弄燮祧郡为神州(亦名神河州),州治仍在孟郡城,但管辖区域已经缩小为洱海东岸(含今宾川县全境);元代改神州为孟州,州治仍在大城今沙漠庙,辖区不变;明清时期,大理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孟州和海东万户,把海东(含今宾川县)划入太和县,划入太和县后仍在大城设行化乡治(相当于今副县级);明代时随着大城水库的扩建,凤尾河道的移直,使大城成为宾川州及大理府乃至全省最大最富庶的村邑,明清两代均在大城办书院,所以洱海东岸乃至沿洱海地区明清两代的进士举人、文官武将大都出自大城,因此,清康熙时被云南提督编图命名为“大理府第?文明古镇”,特奏准设立文庙和武庙;民国时期,挖色仍属宾川县,在大城武庙设第三区(西区)公所,辖区包括今双廊镇和上关镇的海潮河、今属宾川鸡足山镇的上苍、莴村和沙址等地;解放前迁至挖色村赵家祠(今镇政府驻地);解放后挖色仍属宾川县,初设第五区,后因平川分成两个区后,改为节六区,辖今海东镇、双廊镇和今属宾川的莴村、关李二村;1959年挖色随宾川并入祥云县,该年底从祥云县划入大理市设挖色公社、区、乡、镇至今。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