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冠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259
更新于

儒冠:rú guā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邓生 ﹞詬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2. 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 长干 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儒者所戴的帽子。《史记.卷九七.郦生传》:「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儒生。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1、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2、一个年迈苍老的声音传来,一个白面儒冠的老者走了出来。

3、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4、历来绘画中,礼教性与宗教性就很难统一,而《宣和画谱》中则认为道释像与儒冠风仪都能使人瞻之仰之,让人看出在宋代三教合一的态度下,孔子和庄子相调和,所造就的儒道互补理论在绘画领域表现

5、海内风尘仍旅舍,珠崖钟鼓此儒冠。

6、画中羲之宽袍大袖,儒冠长颐,风姿古雅。

7、周末,天下人多冒儒冠服者,鲁之儒冠服者十常八九,始皇至曲阜埋孔子及诸贤,业儒者不辨真伪皆坑之。

8、《义鹘行》:“飘萧觉素发,凛欲冲儒冠。

9、出处: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三折:“几曾道展言舒眉,则被你误了人儒冠布衣。

10、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

11、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12、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招魂,儒冠多误身。辛弃疾 

13、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辛弃疾  

14、丛残殊厌饫,枵腹笑儒冠。

15、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

16、《游宦纪闻》卷八:“尽期君凌厉,羽翮高秋,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

image.png

17、《聊斋志异?胭脂》中说:“彼逾墙钻隙,固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诚难消其冤气。

18、赤鲤不觉自惭形秽,从此励志修行。燕石自惭仍跃冶,归来休笑旧儒冠。

19、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党?黎一念错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牟尼佛。

20、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21、杜甫《义鹘行》:“飘萧觉素发,凛欲冲儒冠。

22、一百一个年迈苍老的声音传来,一个白面儒冠的老者走了出来。

23、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24、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识破。

25、夫帝祖则溺儒冠,秦之诸非能如李斯知“六艺”之归也。张巡接到委命后,却率属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师讨伐叛军。

26、子孙披儒冠、齿士列,驰声庠序,代不乏人。

27、儒林不见儒冠主,翰苑唯留翰墨香。

28、有儒冠者辄溲溺之,其吐弃也至矣。

29、莫道儒冠误⑨,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⑩,穷亦善其身?。

30、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

31、词中的“儒冠误身”、“功名浪语”,都是经过宦海风波以后的愤激之词。

32、孔子身穿儒服,头戴儒冠,手持象笏的板子,站在一座庙宇式的书馆之前

标签: 儒冠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学生造句

本文标题: 儒冠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53783.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