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跨鼓:kuà gǔ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腰鼓。在腰间系一长圆形的小鼓,且行且击,演奏诸种鼓调。跨,用同“ 挎 ”。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过会》:“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槓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鈸……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堵。” 端木蕻良 《曹雪芹》第十七章:“香会很多……传统的巧炉圣会,还有秧歌会,高跷会,什不闲,跨鼓花钹。”★系于腰间长圆形的鼓。
1、第十七章:“香会很多……传统的巧炉圣会,还有秧歌会,高跷会,什不闲,跨鼓花钹。
2、据清富蔡敦崇《燕京岁时记》载:“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
3、秧歌的角色有渔翁(手持鱼竿身背鱼篓)、樵夫(亦称柴翁,肩扛扁担)、陀头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篮,手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跨鼓)、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俊锣(俊扮女子,打小手锣)、丑锣(丑扮女子,打小手锣)、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公子,持扇)、渔婆及卖膏药者(抹白鼻梁,手持膏药旗或拿串铃),共12人,若全部出场演练,称全活。
4、主要有中幡、小车、高跷、武术、音乐、跨鼓等。
5、表演时鼓基本上贴于地面,鼓在左、右、前、后、闪的抡打时右腿跨鼓,左小腿和脚内侧将鼓夹起来进行旋转,也可以两腿交换做此动作。
6、12个童子身着彩衣彩裤,边敲边舞,鼓声震天,响器铿锵,有跨鼓一震三里响之说。陶器多泥质红陶、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有少量白衣彩陶和绘红、黑彩的彩陶片。
7、高跷的角色与地秧歌大同小异,全活有:陀头和尚(双手各持一木棒互击,在队前开路)、小二哥(童子扮相,持花篮)、傻柱子(丑扮)、老作子(花婆扮相)、柴翁(肩扛扁担)、渔翁(身背鱼篓)、俊锣(俊扮女子,手打小铜锣)、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武扇(丑扮公子,手持蝴蝶)、文扇(俊扮女子,手持扇)、渔婆、卖膏药者(身挎药葫芦)12个角色;若出场10人,则去掉后两角,亦有加入青蛇、白蛇。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