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铜泡:tóngpào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子弹“底火”部分的俗称。梁斌《播火记》四二:“猛地又想起一个办法,弄了一堆穰柴,放在石桌上,把铜泡叩在柴上,拿起烟锅拼命凿着泡顶,凿着凿着,啪地一声响,腾起一阵烟火。”
1、兵器中有矛、戈、戟、刀;装饰品中有铜管、铜手镯、铜泡、铜饰片等。
2、出土器物共27件,其中铜牌饰1件、铜帐钩1件、银圆饰6件、铜泡钉1件、铁器1件、釉陶壶5件、素陶壶5件、素陶罐6件,还有1件残漆耳杯,底部依稀可见“莫人”2个刻划文字。
3、木门外有许多铜铃和铜泡,从其位置的杂乱无序来看,这些有可能是从墓室内冲出来的。
4、铜泡的形状有多种,有一种上宽下窄近似椭圆形的铜泡很容易被误认为贝币,虽然在外形上有些相似,但它没有贝的“齿”、“唇”和“凹槽”等细部特征,更主要的是它唯一的作用是装饰,盔甲服饰上的扣子。
5、还有人面形饰、各式铜泡等。
6、书中介绍了此次发掘的整体情况,对出土的陶鬲、陶豆、陶罐以及铜戈、铜泡等遗物进行了型式划分,对墓葬进行了分期,另外对墓地的性质和出土的铜短剑进行了考证,并对西周居民的体质情况及牙病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
7、表面鬃漆,前后各有一梁,通体遍钉以镀金铜泡,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镶镀金镂,饰云水龙纹及各色宝石饰件,缀以紫貂毛盔缨,顶镶东珠一颗。
8、除直接采用硫酸铜泡种子外,在果园和农田中经常使用的是一些铜盐混合液。
9、同年5月又在二号墓出土耳附等,10月,又在三号墓出土铜短剑一把、铜环和铜泡。
10、值得注意的是,这2座车马坑南北排列,层位相同,方向一致,应为一组,但两者的埋葬方式不同,车舆形制相异,相同形制的圆形饰件M226是金质,M231为铜材,马饰也是2套,一套为兽牙雕刻,一套为青铜泡饰。不论
11、片、铜泡钉、铁镜、画像石残块等,以及数量较多的棺钉,有的长达20厘米。
12、妇好墓出土青铜器共468件,其中礼器210件,其余为武器、工具、杂器、乐器,还有铜泡千余件。从出土的残碎铜泡上发现有织物印迹,经鉴定为平纹麻布,这是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织物遗迹。
13、陶钵、银簪、银扣饰、鎏金的铜泡钉、铜饰件、铜钉、铁棺钉等器物。
14、继之是两周双马驾挽的曲衡车;春秋战车则是依据临淄后李春秋殉车马复原的四马挽车,马头上的饰件精美多样,有嵌络、铜串饰,也有铜泡式,均依据出土实物而复原的。
15、1981~1983年在燕国墓地出土有鼎、?、簋、?、爵、尊、卣等青铜礼器以及戈、戟、矛、刀等青铜兵器和车马器,其中6件有铭文,在戈、钩、戟和铜泡上则分别铭有?侯字样。
16、马具有错金银铜转珠、鎏金铜泡、银带扣、银和青铜马镳及银饰片、银络饰、青铜马镝等。
17、呈柿蒂状排列,由纺织物连续,称作贝络;二是小铜珠边成串饰;三是铜泡和铜珠。
18、护心镜有用克罗米铜泡,或盘金、盘银。盘金和栽绒不同,金线只缠绕在前经上。
19、许多墓葬都随葬着装饰品,如玛瑙珠、绿松石饰、骨管和小铜泡等,工艺水平都很高。
20、铜器大都出自窖藏,其中数量最多的是1976年发现的苏村铜器窖藏,在一个直径约1.3米的坑内发现两件方尊,器内及周围有铜戈、人面具、兽面县和各式铜泡400余件。
21、铜器:戈5件,剑1件,矛8件,削4件,铜筒4件,铜手镯136件,鞲1件,铜双连泡饰3件,叉形双连泡饰2件,铜泡饰53件,扣8件,锥形器5件,夹2件,铜环6件,耳形铜饰1件,铜铃1件,铜羊形饰1件。
22、李家铸铜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数以千计的西周陶范,目前已经辨认出的器类包括鼎、簋、鬲、?、壶、器盖、銮铃、马镳、马衔、车键、车辖、铜泡、铜扣、钟和工具等,另有部分不见于已知铜器中的器物范。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