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肤寸:fūcù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古长度单位。一指宽为寸,四指宽为肤。《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肤寸而合。”何休注:“侧手为肤,案指为寸。”2.借指下雨前逐渐集合的云气。晋张协《杂诗》之九:“虽无箕毕期,肤寸自成霖。”唐王昌龄《悲哉行》:“长云数千里,倐忽还肤寸。”宋黄庭坚《放言》诗之五:“微云起肤寸,大荫弥九州。”清郑廷旸《天香·淡巴菰和樊榭》词:“縈雾难分,撩云不定,也同肤寸俄泛。”参见“肤寸而合”。3.比喻极小或极少。《战国策·秦策三》:“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一:“尚无肤寸功,岂免窃食嫌。”清刘銮《五石瓠·盆景》:“今人以盆盎閒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鱼虫,概称盆景。”★古代长度单位。一指宽度为寸,伸直四指的宽度为肤(一肤为四寸)。也用以比喻极小肤寸之地。
1、宋陆游《叶相最高亭》诗:“肤寸油云泽天下,大千沙界纳胸中。
2、严浩香港出生,父亲严庆澍,笔名“唐人”,即民国演义小说《金陵春梦》的作者。还饮于金陵春(12),越?引满(13),吴语?怀(14),肤寸肴?(15),味逾方丈(16)。
3、我则见卷舒触石生肤寸,我则见变化从龙出厚坤。
4、俗称《春秋公羊传》所载“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即指此地。
5、《战国策?秦策三》:“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6、宋朝学士金履祥有诗云:“洞外烟云肤寸台,洞中冰雪互寻飞。
7、气涌潮心肤寸引,酿就轻寒。
8、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
9、若故囗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者,泰山之云也。
10、孔颖达疏:“《公羊传》曰:‘肤寸而合。
11、参见“肤寸而合”。
12、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之欲地哉?形弗能有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
13、高诱注:“云,运也,周旋运布,肤寸而合,西行则雨也。
14、玄云肤寸天下偏,璧水直上文星高。
15、①“东岳”二句,即《公羊传》“泰山之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意。
16、《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肤寸而合。
17、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
18、滂霈一雨洗乾坤,肤寸而合山中云。
19、最初的泰山神崇拜,也是基于其自然职能,所谓“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遍雨天下,唯泰山乎”。
20、《风惜通义?山泽》称东岳泰山尊日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融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唯泰山乎!
21、追溯历史,泰山是先民祈雨的最佳位置,因其高,气候产生垂直变化,山上多云雾,因而被认为是“出云导雨”的神山,古人认为:“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春秋公羊传》)。
22、清唐孙华《恕堂再次前韵见赠复次韵答之》:“终资鸿笔作云雨,触石肤寸群濡沾。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