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覆舟:fùzhōu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翻船。喻败亡覆灭。《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韩非子·安危》:“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明陈子龙《陈涉论》:“后之人主,亦知邱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2.复查舟船,以防罅漏。《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
1、下来,经大祝溪、大干溪,沿孝泉江抵达覆舟山下。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他谏说唐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等,被唐太宗称为是一面可知得失的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4、警惕无声之狗会咬人,平静之水会覆舟。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6、历代的开明君王都懂得顺应民心、载舟覆舟的道理。
7、此外pip比起共同基金有更大的投资?围,它们不但可以放空股票,买卖选择权,投资汇率、利率与未上市股,对于投资国家、地点、产业、规模也都无限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弹性若由具诚信与能力的经理人加以运用将相得益彰,反之若是若遇到燥进的投机客,则基金前途堪忧。
8、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引用《荀子》中的话,说君似舟,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曾写《十渐不克终疏》,从十个方面批评太宗没有保持贞观初年的优良传统,太宗把它写在屏风上,以便随时提醒自己。
9、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10、皇上,我们手里尚且没有他造反的证据,况且他深得民心,我们若是没有证据便抓人,怕是会引起民愤啊!皇上要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啊!
11、翻开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出,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无不验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名言,无不揭示了!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的至理,无不印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
1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13、然而,这些饰物就像水一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只有配戴适宜,才会倍增风采。
14、坐落于南京覆舟山东麓,已有千多年历史。
15、南朝宋武帝《游覆舟山》诗:“川界泳游鳞,?庭响鸣鹤。
16、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17、载舟覆舟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一些有识之士对人民力量的认识。
18、魏征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力言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
19、二百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每年都会因为河流泛滥而带给人们不同程度的人身危害及经济损失。
20、13 . 1所有参与活动者必须带备所需器材及俱备所需技术处理覆舟情况。
21、水能载舟能覆舟,钱能成事能败事。这种精神状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22、修真之道,本就是逆水行丹,你不逆水而进,就将被逆浪覆舟。
23、长鲸击水,天吴覆舟。
24、但实际上,中国时有因劳资纠纷等问题产生的罢工,而政府也理解“苛政猛于虎,必被覆舟”的道理,所以对此并不十分严格进行监察。
25、一百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水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网络民意上。
26、他常劝太宗以隋朝灭亡为戒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等。唐太宗在执政之初,记取隋炀帝贪暴而亡的教训,比较认真地实行了“偃武修文”、“戒奢以俭”等政策,为“贞观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础,当称“有始”。
27、但是,如果来自民间的议论呈“一边倒”之势,反对的声音高过支持者的音量许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也耐人咀嚼。
28、南朝宋鲍照《侍宴覆舟山》诗之二:“繁霜飞玉闼,爱景丽皇州。
29、翻开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出,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无不验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名言,无不揭示了“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的至理,无不印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
30、愤怒是一艘很难驾驭的船,但它到底是一艘船,决定载舟覆舟的人、掌舵的人,是你。
3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食能养生,也能丧生。合理膳食,脍不厌细。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32、心想,有时科技越是发达,反而为人类带来更大的伤害,这又证明水能覆舟,亦能载舟,没有事情是绝对的,事物永远都有好坏两面。
33、情海变幻莫测,情可载舟,亦可覆舟。可是请问,谁又愿置身一池死水之中,永无波澜。
34、山势整体呈弧形,中部向北凸出;东段向东南方向延伸,止于马群、麒麟门一带;西段走向西,经太平门附近入城,隆起为富贵山、覆舟山和鸡笼山。
35、原石拓本希少,历来为世所重,此拓?蜡精良,楮墨淳古,虽为残本,却属凤毛麟角,值得珍爱。《乞相度开石门河状》:“自温、台、明、越往来者,皆由西兴径渡,不涉浮山之?,时有覆舟,然尚希少。
36、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7、夫巫峡之险不能覆舟,而覆于平流。
38、《陈涉论》:“后之人主,亦知邱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
39、你们曾欢心惊叹,发现彼此航行于同一座海洋;现在,却相互争辩,只为了不在同一条船上。假设,她愿意将你的缆绳结在她的舟身,不要求你弃船,那么,你能否接受她的绳,不要求她覆舟?简媜
40、他们深深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福祸相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履霜坚冰至”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才能“朝乾夕惕”、兢兢业业,不肯有丝毫懈怠与贪图安逸之心。
41、吾国更识水性,早以载舟之水亦可覆舟为哲理诤言!
42、免除柳营江两岸人民摆渡、覆舟之苦。
43、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直都坚信: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44、自淮阴径泗上浮长淮,风波覆舟,岁罹其患。
45、此是下岭方如此,上岭逆行推覆舟。
46、魏徵引荀子语告太宗,谓君似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又劝太宗注意纳谏,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7、我们对那些载舟覆舟的人必须提高警惕。
48、活动者必须熟谙水性,并有信心覆舟时能在水下或广?海面游泳。
49、舟水之喻: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50、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51、14 . 5每年应检测船桅以碓保密封妥当并没有因覆舟而积水。
52、覆舟山上除楼观外,还有许多亭观。
53、水滋养万物,少了它,寸草难生,即使连孕育出无数圣哲的印度大地也要黯然失色,然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54、《北门覆舟山道中》:“~当年事,岁暮骚人不自聊。
55、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帝王不仁,那他纵是千秋基业,也有崩塌之日。
56、奉劝一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7、而这个时候,一直不问世事的神殿却开始暗中组织民众反抗!众所周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8、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明白
59、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60、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61、辞藻瑰丽、气势夺人的名著《二京赋》是他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作,通过长篇的铺陈、讽谏之后,提出了“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警句。
62、所以这首诗对当时有重大意义,对后世更有深远的影响,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得民心的世代,必然昌盛;失却民心,必然灭亡,千古一辙,读《桑柔》之诗,足以引起深思。
6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孕育出中华民族,也形成了中国式管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中国式管理是否有效,要看我们如何合理运用。用得合理,自然效果良好。曾仕强
64、唐杜甫《覆舟》诗之二:“竹宫时望拜,之二:“竹宫时望拜,桂馆或求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