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塞耳盗钟:sāiěrdàozhōng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魏书·尒朱荣传》:“惟欲指影以行权,假形而弄詔,此则掩眼捕雀,塞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参见「盗钟掩耳」条。《魏书.卷七四.尒朱荣传》:「使奸竖专朝,贼臣乱纪,惟欲指影以行权,假形而弄诏,此则掩眼捕雀,塞耳盗钟。」★01.《魏书.卷七四.尒朱荣列传》:「使奸竖专朝,贼臣乱纪,惟欲指影以行权,假形而弄诏,此则掩眼捕雀,塞耳盗锺(钟)。」★释义义参「掩耳盗铃」。见「掩耳盗铃」条。典源此处所列为「掩耳盗铃」之典源,提供参考。《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范氏1>之亡也,百姓有得锺2>者,欲负3>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4>毁之,锺况然5>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6>。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1)范氏:范吉射,春秋时晋卿,生卒年不详。范武子后代,后为智伯所灭。(2)锺:同「钟」,古代一种中空,用铜或铁制成之打击乐器。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辨误》:「谚有『掩耳偷铃』,非铃也,钟也。」(3)负:以肩背物。(4)椎:音ㄓㄨㄟ。敲打东西之器具。(5)况然:状声词,敲钟时所发出之声音。(6)遽揜其耳:急忙掩住耳朵。遽,音ㄐㄩˋ,急忙。揜,音|ㄢˇ,通「掩」,遮盖。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掩耳盗铃」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掩耳盗铃」之「铃」,典源作「锺」。「锺」同「钟」。春秋时,晋国的范吉射被智伯消灭后,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钟,想把他偷走。可是这钟实在是太大了,根本无法背走,于是就打算把钟敲碎后再一块一块的拿走。可是一动手敲,钟便发出洪亮的响声。他怕这钟声会引来他人的抢夺,于是急忙将自己双耳摀住,以为这样自己听不见,那麽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后来这个愚蠢行为的故事被浓缩成「掩耳盗铃」,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且妄想藉以瞒骗他人。出现「掩耳盗铃」的书证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朝觐官进献》:「夫既曰官银,那有无碍之理,真掩耳盗铃也。」然而从古书里的记载,却不难看出早期文献的「铃」都是作「钟」,例如北齐.刘昼《刘子.卷二.慎独》用的就是「盗钟掩耳」,《梁书.卷一.武帝本纪上》又省作「盗钟」。书证
1、《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方选君婴孩之中,寄治乳抱之日,使奸竖专朝,贼臣乱纪,惟欲指影以行权,假形而弄诏,此则‘掩眼捕雀’,塞耳盗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