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疮疡:chuāng yá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痈疽疔疖等体表疾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遍体疮疡,肠中痛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翩翩》:“生浴后,觉疮疡无苦。既醒,摸之,则痂厚结矣。”★皮肤生疮而溃烂。
1、功能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2、桑上寄生,风湿腰痛,安胎止崩,疮疡亦
3、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攻击导滞势猛,泻火解毒作用强,用于湿热便秘、高热、谵语、吐血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也可用于疮疡肿毒,湿热黄疸等;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淤为主,用于食积痞满、产后淤停;大黄炭,其泻火逐淤之力大减,凉血止血作用大增,用于肠中积热而大便下血之证;清宁片,其泻下作用缓和,具有缓泻而不伤气,逐淤而不败正之功,多用于饮食停滞、口干舌燥、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患者。
4、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方》中,疮口外敷的有“傅”、“涂”、“封安”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
5、阐明了火毒是疮疡的主要病因病机,因此无论内痈、外痈均清热泻火、通腑泄热放在首位。
6、明代太医院分为13科,即大方脉、妇人、伤寒、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盎镞、祝由、按摩,同元代13科相比,风科改为伤寒,金疮分为金镞和疮疡两科,杂科改为按摩,取消了禁科,较前代更适合临床需要。
7、隆庆五年(1571)太医院有御医、吏目共20人,统领13科,每科由一到数名御医或吏目掌管,下属医士和医生,各科御医或吏目人数为:大方脉5人,伤寒4人,小方脉2人,妇人2人,口齿、咽喉、疮疡、正骨、痘疹、眼科、针灸各1人,下属医士医生70余名。在行医和任州医官时,继承和发展危氏本家四代医学经验,积五世医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成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历时10年,于至元三年(1337)著成《世医得效方》20卷50余万字。
8、黄耆护皮毛间腠理虚,及治血脉生血,亦疮家圣药也,又能补表,实元气之弱也;人参补肺气之药也;炙甘草能调中,和诸药,泻火,益胃气,亦能去疮邪;漏芦、升麻、葛根3味俱足阳明本经药也;连翘1味,十二经疮中之药,不可无也,能散诸血结气聚,此疮家之神药也;牡丹皮去肠胃中留滞宿血;当归、生地、熟地,诸经中和血、生血、凉血药也;白芍药其味酸,其气寒,能补中益肺之虚弱,治腹中痛必用之;肉桂大辛热,能散结积,阴证疮疡须当少用之,此寒因热用之意,又为寒阴覆盖其疮,用大辛热以消浮冻之气;柴胡功同连翘;羌活、独活,防风,此3味必关手足太阳证,脊痛项强,不可回视,腰似折,项似拔者是也;昆布其味大咸,若疮坚硬结硬者宜用,咸能软坚;麦芽治腹中缩急,兼能消食补胃;黄连以治烦闷,黄柏泻肾中伏火也。
9、本病的病因,《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认为:“脾胃中热涌而宣露也。
10、症见患处皮破肉烂,疮疡部位色黑下陷,滋水淋漓不断,不易生肌收口,常缠绵日久难愈。
11、《疮疡全书?阴囊毒》:“阴囊上肿而痛,……肾子悬挂。
12、疮家患疮疡的人,脓血淋漓,久不痊愈,必然阴血亏损,虽患感冒表证,亦禁单纯解表发汗。乳香、没药同为疮家之要药,而消肿止疼之力,没药尤胜,故
13、顾氏说:“疮疡者外痈也,肠痈者内痈也。
14、诸般风气上壅,久积热毒,痰涎结实,胸膈不利,头旋目运;或因酒、面、炙?、毒食所伤,停留心肺,浸渍肠胃,蕴蓄不散,久则内郁血热,肠风五痔,外则发疮疡痈疽,赤斑游肿,浑身躁闷,面上?赤,口干舌裂,咽喉涩痛,消中引饮;或伤寒时疫,口鼻出血烦躁者;及风毒下注,疮肿疼痛,脚气冲心闷乱;一切风热毒气,并皆主之。
15、口干舌燥,脉微细弱;或疮疡溃后,脓水出多,气阴俱虚,口干喘促,烦躁不安,睡卧不宁。
16、明代:大方脉、小方脉、妇科、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
17、谓:主咳逆上气,诸恶疮疡金疮。
18、长春堂”自制大五香丸,主治虚劳症;小五香丸,清热解毒,主治小儿惊风等症;巴豆丸,泻火主治下泻;炼制三仙丹,主治梅毒疮疡;熬制治风湿,跌打,劳伤膏药。
19、摘要紫血生肌膏对家兔实验性疮疡有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可以改善创面皮肤的组织结构和愈合情况。
20、功能主治:治诸风缓纵,手足不遂,口眼斜,言语蹇涩,眉目?动,头昏脑闷,筋脉拘挛,不得屈伸,遍身麻痹,百节疼痛,皮肤瘙痒,抓成疮疡。
21、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等。
22、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曾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蒙古医生兼任,太医院中医学分为八科,即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痘疹、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
23、除主治中风、破伤风、淋巴结核、疮疡肿毒、血管收缩等疾病外,近年来临床实践证实。
24、治一切毒蛇或狂犬咬伤,绞汁内服,渣敷患处;又治阴症疮疡及鹤膝风。
25、即: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痘疹、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
26、《素问》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是矣。
27、清初太医院按明代旧制共设十一种,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咽喉科、痘疹科。
28、《医学衷中参西录》:天花粉,为其能生津止渴,故能润肺,化肺中燥痰,宁肺止嗽,治肺病结核,又善通行经络,解一切疮家热毒,疔痈初起者,与连翘、山甲并用即消;疮疡已溃者,与黄芪、甘草(皆须用生者)并用,更能生肌排脓,即溃烂至深,旁串他处,不能敷药者,亦可自内生长肌肉,徐徐将脓排出。
29、生甘主治下体肿胀,痛疽疮疡,乳房增生等;蜜草主治各类瘙痒以及调和发物的烈性,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30、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热痢脱肛,痔漏疮疡,血痢,血淋,溲血,泻血及梅毒疳疮等证,湿火结聚,非此不能直达病所,而小儿疳积膨胀之实证,亦可
31、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32、明太医院分为十三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口齿、咽喉、接骨、金镞、眼、针灸、按摩、祝由。
33、治气血郁结,痈疽疮疡。
34、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疮口外敷的有“傅”、“涂”、“封安”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
35、其诸主治:断泄痢,除带下,安胎妊,散疮疡,疗金疮,下骨鲠,止气痛,消咽肿,缘其条达凝郁故也。
36、⑦治黄水疮,疮疡:鲜鞭打绣球捣烂敷患处。
37、中医妇科方面,在继承祖传妇科医疗经验的基础上,自行研制的“复方种玉汤”治疗女性不育症,疗效卓著,具有显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等独到之处;并擅长和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子嗽、葡萄胎、习惯性流产、子宫脱垂、痛经等妇科疾病以及阳痿、中风、虚劳、疮疡、疝气、浮肿、痹症、阴疽、胸痹、晕眩等内、外科疾病均有极为显著疗效。
38、此书分述风、破伤风、疠风、伤寒、咳嗽、吐、热疟、眼、衄血、消渴、疮疡诸病证。
39、疮疡血热致疾者宜用,中病即止。
40、复方苍耳虫油膏对实验性疮疡促愈作用的研究
41、即: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痘疹、疮疡、眼科、口齿咽喉。
42、凡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
43、杏仁气味俱备,故凡肺经感受风寒,而见喘嗽咳逆、胸满便秘、烦热头痛,与夫蛊毒、疮疡、狗毒、面毒、锡毒、金疮,无不可以调治。
44、是一种与天行时气有关的疮疡。
45、工艺研究对血竭投料作了改进,树立的薄层色谱方法专属性强,反复性良好,可作为疮疡膏质量把持的质量标准。
46、鲫鱼不可同鸡、羊、狗、鹿肉同食,食之易生热,阳盛之体和素有内热者食之则不宜,易生热而生疮疡。
47、④治疮疡:鲜华山矾叶擂烂或干叶研末,外敷。
48、治癍痧大热,感冒发热;外敷疮疡疔毒。
49、清代九科是指十八世纪时分医学为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等而言。
50、凡热痢脱肛,痔漏疮疡,血痢血淋,溲血泻血及梅毒疳疮等证,湿火结聚,非此不能直达病所而小儿疳积腹膨之实证,亦可用之。
51、主治胎毒疮疖,一切疮疡。
52、眼丹”一词,首见于明代《疮疡经验》,称之为“上下眼丹”。
53、其优秀论文代表方剂作有《元胡木香止痛散治愈胃病350例》、《通乳汤治疗缺乳症155例临床经验》、《荆芥苦参汤治疗皮肤瘙痒100例》、《自拟五白散治各种疮疡》、《川菊藁蔓汤治疗各种顽固性头痛》、《神效痹痛丸治愈痹症785例》、《当代奇方必方秘术》。
54、清太医院初分十一科,之后并为九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口齿咽喉、正骨、眼、针灸。
55、蔡玉珂擅长外科,在治疗疮疡方面拄术尤为精湛。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