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疏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88
更新于

空疏:kōngshū 基本解释:[emptyandshallow]空洞浅薄,没有实在的内容●详细解释:亦作“空疎”。1.竹节之间的距离长。汉陈琳《武军赋》:“矢则申息、肃慎,箘簵空疏;焦铜毒铁,丽轂挞輈。”2.放纵散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自古文人,多陷轻薄……颜延年负气摧黜,谢灵运空疎乱纪。”宋杨亿《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嵇康真懒慢,谢客本空疎。”3.空虚浅薄。宋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臣等猥以空疎,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清黄宗羲《与陈介眉庶常书》:“暮逢丧乱,负母流离,退栖陋室,与百姓杂处,又焉得有奇闻异见,下逮於农琐哉!是空疎不学,未有甚於某者也。”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一)》:“寥寥三百余字耳,却已将学生对于旧学之空疏和官师态度之浮薄写尽。”★◎空疏kōngshū[emptyandshallow]空洞浅薄,没有实在的内容★空虚、空洞。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颜延年负气摧黜,谢灵运空疏乱纪。」

1、宋曾巩《谢中书舍人表》:“敷导训辞,惧空疏之难强;追参讽议,忧蹇浅之易穷。

2、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钱钟书 

3、浪漫师生交往理解中提出的“对话” 、 “理解”等基本理念是必要的,但因为缺少思维与实践的中介,显得空疏。

4、宋元的理学逐渐向心性之学过渡,以至明代形成浮华空疏的风气。

5、许衡提出的“治生”说,改变了宋朝以来空疏的学术风气;

6、虽谬为朋辈所推引,若可以稍语当世之务者,而懒漫空疏,不适时用。

7、篱落空疏,多少英雄沉草野,冢孤凄凉,庶几王侯葬荒村。

8、胡适在文学史研究中的“破坏性重述”,思路新奇,见解独到,框架体例别致,但也存在著诸多空疏与偏颇。

9、第四,不再满足于洋务教育只注意引进西方课程,而是把矛头直接指向空疏腐化的旧教育制度。

10、第三十七条人民防空疏散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组织。

11、对文溯阁,我既有着一种忘不了的情怀,又有一种空疏的剥离感。

12、皆引据精核,考证详明,非空疏游谈者可比。称其“订证之确,引据之博,为古今巨观”。

13、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4、人民防空疏散必须根据国家发布的命令实施,任何组织不得擅自行动。

15、为学总须根柢经史,否则道听途说,东涂西抹,必有露马脚狐尾之日。交好中远如严几道、林琴南,近如冒鹤亭,皆不免空疏之讥。几道乃留洋海军学生,用夏变夷,修文偃武,半路出家,未宜苛论。钱钟书 

16、其学术观点卓然独树一帜,以其慷慨气度而陈卓荦之论,嗤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

17、认为“中国文化自宋儒起,可以说是划一新时代,加一新烙印,走一新方向”,宋儒的思想虽有偏蔽,但其“哲学富有爱民族,爱民族文化的思想”,宋儒的“格物穷理”,“似虚玄空疏,而实有大用。

18、在学术思想方面,它提倡明体适用、真体真用之学,提倡学以经世宰物,主张结会集社,提倡以经世致用为读书目的,批评当时学者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既有其理学家的保守性,又有其重实际的一面。

19、(《潜书?辨儒》)因此,他既批判了道家只重“养生”和佛家但求“明死”的出世思想,又着重揭斥了程朱之学“但明己性,无救于世”的空疏陋习。

20、胡适在文学史研究中的“破坏性重述” ,思路新奇,见解独到,框架体例别致,但也存在著诸多空疏与偏颇。

21、第三十八条城市人民防空疏散计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

22、他的诗歌批评融合中西,并从实际文本出发,避免了理论的空疏。

23、摘要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派,针对明末的政治黑暗和学术空疏,讲学议政、急当世之务,提倡学以致

24、对明代以来空疏浮华的弊端和以新奇怪异炫世的现象十分不满,因而他作学问非常扎实,不是信而有征,决不轻下一字。

25、而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平淡、空疏、超逸的特色,正是这种文化理想在审美上的体现和落实。

26、清人词话最浅陋空疏,又复强作解人,以致谬误百出者,莫过李调元之《雨村词话》。

27、钱钟书先生甚至刻薄地将博士文凭比作亚当、夏娃下身那片遮羞包丑的树叶,“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28、认为顿悟完全背弃了理学应以“强探力索之劳,履规蹈矩之苦,铢积摞之勤”始能“入圣”的艰辛进程,,导致了阳明心学流于空疏无用。

29、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还是中国近代“师夷长技”的先声,正如徐光启所言, “会通以求超胜” 。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教育空疏的弊端带来强烈的冲击,给中国知识分子思想造成了巨大的震荡。

30、②病机分析:哮病反复发作,正气日伤,脾虚则运化失职,症见食少、便溏、多痰、浮肿;咳喘既耗肺气,脾虚母气亏虚,土不生金,而肺气更虚,皮毛不固,则自汗畏风,藩蓠空疏,外邪易侵;舌薄脉濡弱皆为脾肺气虚之征。

31、讨论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和背景空谈,脱离了历史背景来谈问题,一则会造成游谈无根的空疏之论,二来会出现苛求古人,以今非古的片面空想主义。

32、而其后在批评界纷争不休的所谓“语言形式意义的讨论”只不过是对上述人的启蒙呐喊空疏不实的矫正与反拨而已。

33、案李当之云:溲疏,一名杨栌,一名牡荆,一名空疏,皮白中空,时时有节,子似枸杞,子冬日熟,色赤,味甘苦。

34、当代香港学者罗?烈先生在《雨村词话可入笑林》一文中云:“清人词话最浅陋空疏,又复强作解人,以致谬误百出者,莫过李调元之《雨村词话》。反观坊间有些以译介中国古诗自诩的先生,动辄强作解人,冥识玄诠,又殚精竭虑,靡辞笔端,这样活译(有人称野译)出来的东西很容易失真走样,对于促进中外诗缘乃至文化交流不利。

35、盖其四面空疏,盗固易入,无缘作得主定。

36、在我国近代学制建立之前,清末教育内容空疏陈腐,革新势在必行,最先觉悟的一批知识分子从“经世致用”和对西方的了解出发,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传教士在华的教会学校也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洋务教育在洋务运动中兴起, “西语” 、 “西艺”进入教育内容之中,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与读经内容杂陈在一起,成为清政府对学校教育内容的基本选择模式。

37、明末清初,汉学的开山祖顾炎武针对王学末流“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曾经提出了一个“经学即理学”的重要命题。

38、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

39、元初对宋末空疏风气的反正

40、是空疏不学,未有甚于某者也!

41、皆引据精核,考证详明,非空疏游谈者可比。

42、明张居正《遵谕自陈不职疏》:“奈臣性质?昧,学术空疏,虽不敢逞小智以紊旧章,而综理剧繁,力有不逮。

43、在具体的描写中,除开头的一段稍嫌空疏外,绝大多数章节都言之有物,持之有故,相当充实。

44、不过,敝帚自珍,人之常情,这些文字纵然空疏粗浅,自问倒也还用了心思,并非徒落窠臼,是耶非耶,识者正之。

45、大体讲来,这都是由于抽象空疏的理智在玩弄抽象空疏的形式。而哲学对这些问题,只在于证明这些说法的空虚无内容。

46、季节皮、竖沟皮、波纹皮、鸡啄皮、龟盖皮(背部绒毛丰厚平整,腹部绒毛空疏,形成“龟盖”状)等獭兔,延长饲养期,待被毛平整后进行屠宰。

47、与空疏不同,空疏一名杨栌,子为荚,不似溲疏。

48、论明代空疏学风形成和嬗变的原因及影响

49、实学之衰??“著作衰而有文集,典故穷而有类书,学者贪于简阅之易,而不知实学之衰”(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集篇》);“类书的最大毛病,就是弊之所至,欲博而反陋,欲雅而反俗,读书寻书愈方便,而学问愈来愈空疏。

50、宏道此时也反对游谈无根的空疏之学,他与延寿为救宗门极弊而作《宗镜录》、《万善同归》一样,也通过《宗镜摄录》求“稳实”之学。

标签: 空疏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常用造句

本文标题: 空疏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55880.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