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硕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80
更新于

儒硕:rúshuò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博通的学者。唐李绛《请崇国学疏》:“儒硕解散,国学毁废,生徒无鼓篋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讥。”明李东阳《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蹟》:“理宗号为崇尚儒硕,而真魏二贤贬逐不暇,则其为治可知矣。”清邓显鹤《例授修职郎岁贡生邹君墓志铭》:“近时儒硕,又厌薄程朱,务争胜于一名一物,拾末而遗本。”

1、类山泽间耆儒硕士,不复如闺阁中人。

2、龙图赵学士师民,以醇儒硕学,名重当时。

3、’”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明兴,高帝创自马上,亦复优礼儒硕。

4、闵尔昌曾为他的亲家、扬州文史专家董玉书的《芜城怀旧录》题跋,赞《芜城怀旧录》“风先达名贤,耆儒硕德,以及过客寓公事迹,记载綦详;下至乡人一技一艺之长,苟有可录,悉采入,洵有功于乡邦文献不浅。

5、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名儒硕学。

6、三事九司,宏儒硕生。

7、名儒硕学,此例甚多。

8、而相对于一代鸿儒硕学和书画艺术大师饶宗颐先生的成就而言,潮州人越来越感觉到这座学术馆太小了,难以更加全面地展示先生博大精深的学艺成就。

9、而陆羽通儒硕学,步登文坛,是在天宝五年至十一年(746-752)间的事情。

10、又《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计论无倦。

11、名儒硕士,福建经济、文化由一向落后,开始出现繁荣景象。宜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朝名公巨卿,鸿儒硕彦数不胜数。

12、的赤子之诚,吸引了无数的鸿儒硕学执鞭杏坛;辐辏而至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接受科学与民主的洗礼,然后又回到全国各地,或入主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亲自执鞭故里,为国家民族的复兴、科学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3、设招贤院,广纳名儒硕士,发展文教事业。

14、唐李绛《请崇国学疏》:“儒硕解散,国学毁废,生徒无鼓箧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讥。

15、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

16、钥言:“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17、《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理宗号为崇尚儒硕,而真魏二贤贬逐不暇,则其为治可知矣。

18、《抱朴子?博喻》:“英儒硕生,不饰细辩於浅近之徒;达人伟士,不变皎察於流俗之中。

19、陈中凡,1982年病逝,他献身高等教育事业凡65年,桃李满天下,鸿儒硕学,襟怀豁达,海内崇仰。

20、为人“性简素.寡嗜欲”,喜与文学之士交游,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名儒硕学。

21、《南史?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22、帝曰:“耆儒硕德,成就后学,可晋三品卿衔。

23、宜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朝名公巨卿,鸿儒硕彦数不胜数。

24、帝令百僚就学,与汪讲论,天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不能屈。

25、《抱朴子?博喻》:“英儒硕生不饰细辩於浅近之徒,达人伟士不变?察於流俗之中。

26、在一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北京师范大学以她海纳百川的气概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诚,吸引了无数的鸿儒硕学执鞭杏坛;辐辏而至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接受科学与民主的洗礼,然后又回到全国各地,或入主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亲自执鞭故里,为国家民族的复兴、科学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7、《南史?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28、汉?扬雄《剧秦美新》:“是以耆儒硕老抢其书而远逊。

29、剧秦美新曰:耆儒硕老。

30、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

31、林先生师道独优,视学生如弟男子侄,爱护备至,尤注重师资之选择,千里求师,不惜重聘,若敖亨久先生、宋了禺先生、林桂馨先生、刁亚衡先生、曾尚书先生,鸿儒硕彦,荟萃一堂,学生亦多聪睿好学,可谓吾县中学之极盛时代。

32、梁遗家族,世代书香,人才绵延,代代不乏通儒硕学,是北流文化的奇观。

33、至今,上至鸿儒硕学,皓首穷经;下至街头卜者,研读谋生,无不奉为圭臬,浅人浅解之,深人深究之,也算是十三经中最深奥、最神秘的书了。

34、又如:宏才(大才);宏硕(大儒硕学。

35、创立之初,县文教局以“海纳百川”之气概,“赤子之诚”的情意,吸引索要和分配了无数鸿儒硕学执鞭杏坛,幅辏而至的莘莘学子??一大批英才名师来校任教。

36、其国子博士等,望加员数,厚其禄秩,选通儒硕生,间居其职。

37、儒硕:过去泛指那些所谓学术湛深,知识渊博的人。

38、洪儒硕学,解散甚于坑夷,《五典》、《九丘》,湮灭逾乎帷盖。

39、康熙年间,庆云寺第六代住持成鹫,始纂山志,前有当世名儒硕学之序凡十一篇。

40、当然,没有出现名儒硕士,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

image.png

41、《剧秦美新》:“是以耆儒硕老抢其书而远逊。

42、凡例云:“广东旧无通志、正德嘉靖间抚按会聘儒硕纂修、事皆中止。

43、天水姜龛、东平淳于岐、冯翊郭高等皆耆儒硕德,经明行修,各门徒数百,教授长安,诸生自远而至者万数千人。

44、《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45、陆晓凯觉得陆大爷这位鸿儒硕学之士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姜桂之性跃然言表。

46、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47、四曰翰苑亦颂阿合马功德,宜博访南北耆儒硕望,以重此选。

48、汉扬雄《剧秦美新》:“是以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礼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谈。”《南史?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49、名儒硕德,名重一时,诗、字、画称三绝。

50、他的招募天下有识之士、名儒硕彦、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宫。

51、《宋书?百官志下》:“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硕学,著作东观,撰述国史。

52、第三个原因,是士大夫阶级好排斥异端,如朱彝尊的《云冈石佛记》,即其一例,宜其湮没千余年,不为通儒硕学所称道。

53、藏书是一种雅好,文风鼎盛,鸿儒硕彦荟萃的苏州,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藏书楼。

54、《后汉书?方术传序》:“是以通儒硕生,忿其奸妄不经,奏议慷慨,以为宜见藏摈。

55、出处:《南史?贺?传》:“通儒硕学,复见贺生。

56、每逢中秋佳节,菽庄花园高朋满座,尽是鸿儒硕学,骚人墨客,放歌吟咏,乐在其中。

57、像孙老先生那样宏儒硕学的人,在学术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可惜他已退休了。

58、示例章炳麟《与章行严论改革国会书》:“考试之法,政府先聘鸿儒硕学,谙练政事者,以为考官。

59、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硕学之资,具济世活人之术,精研佛学,翱翔般若之园;博览书林,驰鹜琳琅之圃。

60、那王老夫子落第秀才一枚,尽管不是什么鸿儒硕学,却也并非都都平丈之流。

61、北京师范大学具有易学研究的悠久传统和良好氛围,鲁迅、李大钊、杨树达、钱玄同、于省吾、侯外庐、白寿彝、启功、张岱年等鸿儒硕学,或在此执鞭讲坛,或在此研读深思,在易学研究领域厚积而薄发。

62、凡客文正所者逾十年,江南底定,寓妻子于白下,通走江淮吴越间,尽识其魁儒硕彦。

63、古人注解多是一家之言,即使是鸿儒硕学所作之注解,错误也是难免的。

64、《南史?臧焘传》:“于时虞喜、范宣并以洪儒硕学,咸谓四府君神主无缘永存於百世。

65、它重教化,倡“颂太平之盛”、“致人心之和”;重声律,认为“虽字有舛讹,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同时抬高“鸿儒硕士”,贬抑俳优。

66、医道闳邃,明其术者,可以保身利物,故名儒硕士,咸究肄焉。

image.png

67、隋文帝方引天下名儒硕学之士,文诩时游太学,博士房晖远等莫不推伏之。

68、文人雅士,鸿儒硕学,欣然命笔,慷慨题吟。

69、二像孙老先生那样宏儒硕学的人,在学术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可惜他已退休了。

70、不数十年,弃城降敌者不可胜数,虽老儒硕臣甘心屈辱。

71、溯桐邑有史料记载以降,鸿儒硕辅,旷达千百位;人文盛状,绵历千百年。

72、汉扬雄《剧秦美新》:“是以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礼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谈。

标签: 儒硕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造句大全

本文标题: 儒硕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56354.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