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跗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53
更新于

足跗:zú f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脚背。《周礼·考工记·輈人》“五分其颈围,去一以为踵围” 唐 贾公彦 疏:“踵,后承軫之处,似人之足跗,在后名为踵,故名承軫处为踵也。”《素问·三部九候论》“下部人,足太阴也” 唐 王冰 注:“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之上,衝阳之分,穴中脉动乃应手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肝经歌》:“厥阴肝经起聚毛,循行足跗内踝间,上膕环阴器季胁,上行乳下二肋端。”

1、后足跗节分别长为0.18毫米和0.09毫米,基跗节毛栉13个。

2、体深褐色,触角鞭节和足跗节褐色和黄褐色。

3、起于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抉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辟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4、前足胫节的距细而直,足跗节仅有4节,因而称为寡节小蜂。

5、前足、中足的跗节为5节,后足跗节为4节,足侧扁。

6、前足跗第一节短于第三节。

7、各足跗节爪具粘毛,爪间突有或无粘毛。

8、脉起於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终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冲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以交于太阴也。

9、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10、定义:第一对足跗节除亚端毛、副亚端毛外的刚毛。

11、以手动为节,即垂手近足跗之节也。

12、定义:软蜱足跗节和后跗节背缘的瘤状突起。

13、后因外伤造成骨与软组织畸形,或足跗骨有化脓性感染。

14、定义:第一对足跗节亚端毛旁的光裸、细短刚毛。

15、各步足跗节具3爪,成对爪具一“S”形齿列

16、跗节5节,第3节下面呈叶片状,少数雄虫后足跗节第4节小。鞘翅、触角及各足跗节以下棕色或褐色,鞘翅边缘黑色。

17、跗节5节,前足跗节有时减少1?2节。

18、小盾片和足跗节淡青色。

19、足跗节2一4节,石炳科的跗节3节,且中、后足基节各具一个针突。

20、丹毒;八风:主治脚气,趾痛,毒蛇咬伤足跗肿痛。

21、足跗节Ⅰ背缘近端部具有哈氏器(Haller's organ),具嗅觉功能。

22、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23、结果发现,在柳蓝叶甲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都只有单一感器存在。

24、跗节5节,后足跗节第1跗分节明显长于第2节,爪成对简单。

25、腿节棍棒状,后足跗节第1节长是它后面2节之和的1.3倍。

26、第4步足跗节腹面有锯齿状梳毛。

27、触角5~12节,足跗第4~5节。

28、足跗节有胞状器(故本目旧称胞足目〔Physapoda〕)以利攀爬。

29、胸部发达,前足跗节第1节膨大,有丝腺体。

30、雌雄外观几近相同,区分时以观察前足跗节较为可靠。

31、足跗节细长,末端有爪垫和1小爪。

标签: 足跗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学生造句

本文标题: 足跗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56570.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