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苛察:kē chá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以烦琐苛刻为明察。《庄子·天下》:“君子不为苛察。”《后汉书·鲁恭传》:“州郡好以苛察为政,因此遂盛夏断狱。”《旧唐书·杨恭仁传》:“﹝ 恭仁 ﹞务举大纲,不为苛察,戎夏安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元年》:“自古为治,必戒苛察。”★严求细察。《庄子.天下》:「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
1、圆融者无诡随之态,精细者无苛察之心,方正者无乘拂之失,沉默者无阴险之术,诚笃者无椎鲁之累,光明者无浅露之病,劲直者无径情之偏,执持者无拘泥之迹,敏炼者无轻浮之状。金缨
2、而且,孟森也说思宗“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不知恤民”。
3、例如,阴阳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但阴阳之术犬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但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因此用儒家治国只能是劳而少功;墨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这是人给家足之道也,但是墨家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法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但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因此过于严而少恩;至于名家,其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但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因此使人俭而善失真.与以上各家相比,在司马谈看来,只有道家之术最为高明、最为完备。
4、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吏能弘厚,虽贪污放纵,犹无所害;至于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5、师虔尤苛察,左右出入搜索,天子动静辄白季述。
6、三年,以两台望齐,纠举苛察,百僚厌其烦,乃废右台。
7、而又苛察太甚,人怀自免之心。
8、催科峻急而农民怨;关征苛察而商旅怨;差注留滞,而士大夫有失职之怨;廪给?削,而士卒有不足之怨;奏谳不时报,百久系囚者怨;幽枉不获伸,而负累者怨;强暴杀人,多特贷命,使已死者怨;有司买纳,不即酬价,负贩者怨。
9、融年少,为政好新奇,贵苛察;申绍数规正,导以宽和,融虽敬之,未能尽从。
10、谓苛察地治理。
11、授奉训大夫、知沁州,为政简要,不务苛察。
12、政存简惠,不尚苛察,深为吏民所安。
13、《上初即位论治道》之二:“而尚书诸曹,文牍繁重,穷日之力,书纸尾不暇,此皆苛察之过也。
14、苛察岐疑,智之贼也。
15、出佥燕南道肃政廉访司事,务存大体,不事苛察。
16、明帝苛察,法纪严肃;章帝宽容,遂开外戚专政之端。
17、八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吏能弘厚,虽贪污放纵,犹无所害;至于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18、明沉德符《野获编?畿辅?京师名实相违》:“间有苛察者,欲自为政,则故举疑似难明之案,引久远不行之例,使其耳目瞀乱,精彩凋疲,必至取上谴责而后已。
19、冯唐列传》:“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
20、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
21、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
22、但隋文帝猜忌苛察,柳?因直行多谏,有一次也因违隋文帝意而被免职。
23、宋仁宗皇?元年》:“自古为治,必戒苛察。
24、中国儒家的政治哲学,以宽厚爱民为美德,不若法家的苛察严峻。
25、的鞭挞,也是对“文革”当年某些头面人物的警告:“恃强挟贵,而苛察雄猜,憬然严周身之妨,?焉极十目之视,盖众所畏之人,其所畏亦必众耳。
26、立法苛察,欲因是以求再
27、然猜忌苛察,信受谗言,功臣故旧,无始终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敌,此其所短也。
28、宠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授无为知府,在任慈祥为政,和易近人,不事苛察而执法严厉。
29、诸将徇地,至(21),令之不是者(22),系而罪之(23),以苛察为忠(24)。
30、若夫苛察因循,恶闻过,乐逞欲,其民必不安,其事必不治,其世必衰必乱。
31、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
32、进士及第后,授刑部福建司主事,历转本部山东司员外郎、贵州司郎中,皆明恕平允,不以苛察为能。
33、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
34、其次,则苛察以为能,而或称其念在国民,以伺官箴之污洁、民生之苦乐、国事之废举者也。
35、《史记?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缴绕……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