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发愤:fāfèn 基本解释:(1)[exertoneself;makeadeterminedeffort]∶决心努力(2)[givefreeventtoone\'sgrievance]∶发泄愤怒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详细解释:1.勤奋;决心努力。《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絶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徐翁》:“督尚书兄弟发愤为学,相继登第。”丁玲《过年》:“小菡要发愤读书,要争气。”参见“发愤忘食”。2.发奋振作。汉班固《东都赋》:“於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汉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南史·文学传·祖皓》:“逆竖滔天,王室如燬,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一折:“有等人精神发愤,都待要习文演武立功勋。”《明史·欧阳一敬传》:“自严嵩败,言官争发愤论事,一敬尤敢言。”3.发泄愤懑。《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原兹文之设,迺发愤以表志。”唐成玄英《<庄子>序》:“﹝庄周﹞当战国之初,降衰周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明何景明《述归赋》:“左氏著《国语》,马迁抽《史记》,荀卿董子之流,皆有论譔,大抵困屈穷阨,发愤述作。”4.激起愤慨;激于义愤。《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后汉书·袁术传》:“董卓无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晋书·刘琨传》:“逆胡刘聪,敢率犬羊,冯陵輦轂,人神发愤,遐邇奋怒。”宋司马光《祭雷道矩文》:“无位於朝,忧国遑遑。发愤抗言,忠鯁激昂。”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5.犹含恨。《汉书·司马迁传》:“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晋潘岳《马汧督诔》:“慨慨马生,硠硠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唐刘知几《史通·五行志杂驳》:“昭子以纳君不遂,发愤而卒。”《明史·刘源清传》:“振前为乱卒所拥,实不反,诣源清自明。不能白,发愤自杀。”清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陷,发愤投水死。”★◎发愤fāfèn(1)[exertoneself;makeadeterminedeffort]∶决心努力(2)[givefreeventtoone'sgrievance]∶发泄愤怒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因心中未能明了事理或遭受困顿,而更加勤勉努力,以求通达。【造句】这些年来的挫折始终未打倒他,反而让他更发愤努力。★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也作「发忿」。
1、落职归里,人太青山,发愤读书。
2、我一直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上进,更发愤,更聪明,更努力,更有志气,更能吃苦,更坚忍不拔,也更健康和苗条;可是,每次吃饱肚子我都很想睡觉,然后跟自己说:我等到明天再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3、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自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一个饱受嘲笑的小男孩,为了不再让身边的人受到伤害,从此发愤图强,强者之心慢慢冒出。
6、乙未割辽、台,君方应试春官,乃发愤上书,请拒和议,盖意志已倜傥矣。
7、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8、二是认为本病应归属“痹症”、“厉节风”的范畴,结合本病关节病变以疼痛为主,间有游走或肿胀等特点,认为是寒邪为主,可分属风寒也痛、寒湿痹痛范畴。在德育方面,康有为提倡厉节、慎独、主静、养心、检摄威仪、敦行孝梯、崇尚任恤、同体饥溺等传统道德修养,其中的内容仍然没有脱离封建教育案臼,但他的目的则专在激励气节,发扬精神,从而发愤图强。
9、在突然爆发愤怒时,那男人撕碎了他能触及到的任何事物。
10、还是发愤图强去与天与神争斗命运?且看那绝世女子,时逢乱世,力挽狂澜,就此谱写下星氏一族,那古老而神秘的开篇……
11、执着手中枪,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
12、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3、亲人的来信呐喊,虽也心酸难过,偏偏意志不坚,无法发愤图强,一有钱就喝酒宿娼花光光,没钱则搭着电车到处晃荡。
14、主要论文有:《儒学东渐与韩国汉诗》、《也谈荀子的人性论》、《翼奉〈诗〉学著述存留考》、《翼奉〈诗〉学思想之“五际”说考释》、《早期儒家对诗、乐的不同观念》、《儒家诗、乐观念异同论》、《社会历史与文学观念的中介??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学科的士人心态研究》、《语境:传统文论实现现代化转换的症结》、《〈管子〉四篇审美心胸论及其历史地位》、《从〈庄〉注之差异看“庄子影响”问题》、《庄子思维方式探析》、《〈庄子〉解释史上的差异现象及其根源》、《经学发展与西汉文学思想的演变》、《西汉诗歌创作及其与西汉诗论的关系》、《〈淮南子〉有关文艺的观念及其历史地位》、《董仲舒“〈诗〉无达诂”与“中和之美”说探本》、《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士人心态》、《发愤与发奋??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双重内涵》、《进取
15、为了考上重点中学,同学们都在发愤忘食地学习。
16、清卢文?《<示儿编>跋》:“十数年前,鲍君以文属予校订……遂发愤而取家所有四部书,有可疑者,一一比对,具有证佐,乃敢为之乙改涂注。
17、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
18、1923年拒绝曹锟贿选,隐退归里。落职归里,人太青山,发愤读书。
19、苟能发奋自立,负薪牧冢皆可读书;不能发愤自立,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曾国藩
20、广陵人来嶷乃说皓曰:“逆竖滔天,王室如毁,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
21、吾少尝过庭,备闻祖考之言,未尝不发愤冲冠,情见乎辞。
22、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23、该文表露了作者励志发愤、弃笔从戎、誓以救国的雄心壮志,并赞赏道学家得像孔子那样智勇双全,文学家得像诸葛亮那样谋略深远。
24、贪图享受则不思进取,不思进取则坐吃山空,坐吃山空则铤而走险,为官的贪赃枉法,为民的则杀人抢劫,最后垮台灭亡;而清贫则勤俭,勤俭则发愤,发愤则守法,守法则平安。
25、我且说、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麽断乎不是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
26、我虽生来孤苦,从小寄人篱下,受尽痛楚,但能发愤图强,努力不懈,乃有今日的成就。
27、祝福友人,人生得意,意气风发,发愤图强,强身健体,体贴入微,威风四起,绮丽人生,生活美满,满面红光,光彩照人,人寿年丰。
28、君也发愤上封事,夜半宣呼紫宸殿。
29、康妮的每句回答,都使希尔达越发愤怒起来,愤怒得和她母亲在生之日一样,愤怒到无可复加的境地,但是她还是隐忍着。唱了一两支歌以后,大家要求她再唱几支。她还没来得及回答,她的妹妹曼丽早就急切地接替她坐到钢琴跟前去了。原来在她们几个姐妹之间,就只有曼丽长得不好看,因此她发愤钻研学问,讲究才艺,老是急着要卖弄卖弄自己的本领。
30、第十卷以后(第四十六~六十回),李渊晋阳起义,小说转入正史,着重于描述李世民、李密、王世充、窦建德诸造反集团间的军事冲突,秦叔宝在这几股势力间流离失所,最后才决意归唐,并建立许多战功;结局则交代他与朋辈的恩义散场,此书写秦叔宝,没有星宿下凡的来历,没有天命巧合的际遇,甚至紧急危难时也没有超现实力量的援助;它摆脱了传统小说的格套,而完全从一般的人情义理来描写他的矛盾、受苦、反省、发愤,并由此显现他的坚忍、狂狷、自我突破、化险为夷的人格状态,这便是英雄志节的挣扎过程,配合着诡变无常的时局,或隐或仕,在困境中抉择,在战斗中成长,有血有泪,也有落魄与鹰扬,使读者感受到他是个更其实、更有人性的草泽英雄。
31、害怕之后不要发怒。那种胆小最糟糕了。吉卜林1耶和华阿,你乘在马上,坐在得胜的车上,岂是不喜悦江河,向江河发怒气,向洋海发愤恨吗?
33、学生一定发愤图强,一定不辜负大人厚望。
34、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当学问上有所获益时)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也未觉察。
35、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6、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一?。
37、维新变法,“精忠庙首”马啸天把义演得来的巨款交给维新人士.他发愤教七岁的龙儿读书、学戏。
38、成语出处:清?魏源《〈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君在乾隆末,与大学士和?同朝,郁郁不合,故与《诗》《易》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往往发愤慷慨,流连太息,读其书可以悲其志云。
39、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40、他一边以教书为生,清贫度日;一边“焚膏继晷”,发愤钻研经史典集。
41、赏不酬劳,谣诼继起,文法吏从而绳其后,功名之士所为发愤而太息也。
42、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
43、进入老年后,更把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4、对学不会的人,我们不能轻视,如果他发愤精进,我们只是稍微停一下,同样会被他追过去。
45、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6、转世之后,成为了掌上明珠,更要发愤图强,出人头地。
47、沐改革开放春风,腾蛟人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经济发展迅猛,1999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7.35亿元,财政收入1525万元,印刷行业与皮革行业是腾蛟工业经济的两大支柱行业。
48、(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
49、敲起青春的战鼓,激流勇进,冲向梦想的天堂,吹响青春的号角,勇往真前,奔向美好的明天,抓住青春的缰绳,驰骋人生,跑向美好的明天,五四青年节,愿你发愤图强,开创自己的沃土!
50、《绝命词》:“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51、我一直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上进,更发愤,更聪明,更努力,更有志气,更能吃苦,更坚忍不拔,也更健康和苗条;可是,每次吃饱肚子我都狠想睡觉,然后跟自己说:我等到明天再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52、耶和华啊,你乘在马上,坐在得胜的车上,岂是不喜悦江河,向江河发怒气,向洋海发愤恨吗?
53、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每一发愤高兴的背后,必有更加的赏赐。
54、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孔子的道德修养以至形容面貌都很欣赏,并且也一再启发激励自己,他对孔子在本篇里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很是向往,欣赏孔子注意养生,更要学习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5、发愤图强的少年却在重要的期末考试中,发现了一个重大阴谋……
56、随后张之洞要求编修《十四经学》,建立治经提要钩玄之法,约以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七目,先生认为此事体大物博,任重道远,于是“发愤覃思,闭户论撰,寝食俱忘,晷刻必争”,希望尽快编成。
57、每一发愤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58、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
59、具呈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外衅危迫,分割?至,急宜及时发愤,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革旧图新,以存国祚,呈请代奏事。
60、和“发愤”,否定一切格套,肯定创制体格,重视戏曲小说。
61、八一到来人欢笑,红歌声声震云霄。保卫祖国在前哨,抗灾前线最先到。祖国建设多骄傲,发愤图强人自豪。为国为民不怕苦,人民赞誉地位高。建军节到了,愿我们的军人们幸福永葆!
62、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
63、我三番五次帮助他,倒不希望他知恩报德,只要他发愤做个有志气的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64、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5、摘要关于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大多研究者是持“发愤著书”的观点的。
66、但要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更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67、但即便如此刘国建他改变的格局的时候也非常艰难,他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暇不暖席、夜以继日、孳孳不倦、继晷焚膏、废寝忘餐、发愤忘食的为龙川工作。
68、《朱子语类》卷三四:“‘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9、有子二人,俱善教之,有发愤凌云之志。
70、誓击壤以忘机;汗简潜心,警夺朱而发愤。
71、由于他“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在20岁前便能“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
72、在某工地做泥水工,无任何不良嗜好,勤俭节约,发愤图强,集所有男人的优点于一身,平生最大最大的爱好,就是玩传奇。
73、有些青年人很想在事业上发愤上进,但为了细故,往往会于一夕之间,抛掉事业,而去迁就环境。
74、君投袂发愤,情深批患,乃召募乡人,表请式遏,敕授乡豪大都督。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75、于是,我不由得也忆起了我心中的梦:我想要成为旅行家、成为摄影家,走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用我的摄像机记录下长期以来祖国巨大的变化,激励我们大家发愤图强,为祖国添砖加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76、后因时局艰难,“……目击时艰,痛清室之昏庸,喟然叹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尚不发愤图强,左沈诸贤苦心筹划数十年累寸积铢之功,废于一旦矣……”,遂萌生退意,离开海军界,杜门不出,潜心研究海政与教育。
77、一个机关术世家的九品家丁,因一杆机关枪而改变了原本平淡的一生,绝处逢生后的他发愤图强,为了自由的信仰而踏上了修炼之途。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