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毕具:bìjù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齐全;完全具备。汉马融《长笛赋》:“夔襄比律,子壄协吕,十二毕具,黄钟为主。”清张际亮《上卢厚山宫保书》:“桨櫓并下,炮械毕具,其行迅速,其势凶悍。”子虚子《湘事记·军事》:“其草定章程,府中分为顾问室、秘书室、电报室、文牘室……择人任职,毕具纲维。”
1、汴绣,也称“宋绣”,距今800余的北宋时期,刺绣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做为北宋都城,其皇宫没有“文绣院”聚集全国杰出绣女300余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在民间,刺绣则更为普遍,当时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有一条街叫“绣巷”,即是绣姑绣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专卖刺绣品的著名市场,放眼寺院内外,十里都城,到处是珠帘绣额,巧制新装,名绣佳作,竞相生辉,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职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2、太医院署药王庙香案前立有范铜之铜人,周身之穴毕具,注以楷字,分寸不少移,较之印于书绘于图者,至详且尽,为针灸之模范,医学之仪型也。
3、甲、盾、?、鍪、铁幕、革抉、?芮,无不毕具。
4、盖胎凝于紫府,百体毕具,如万神朝礼于上帝也。
5、《书<宋濂传>后》:“《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
7、包世臣曾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笔情毕具其中。
8、多画丛竹,笋箨鞭节,色色毕具,宣和体也。
9、缺有年,一旦颠末毕具,大快人心,欣然题名,聊以记成书之幸。
10、似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
11、濂曰:“《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
12、包世臣评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真文苑奇珍也”;康有为先生说:“刻石如阿房宫,楼阁锦密......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
13、遂陈盛馔,珍羞毕具。
14、包慎伯在《艺舟双楫》云“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
15、“执事则戈、铤、矛、戟、箭架、剑盾、龙头、钩镰等,刀无不毕具;而材官、骑士、执盖、碇马、奚奴、军校、苍头、旗手之类复百余人。
16、光绪三年(1877年)僧人法磬来山,苦心经营三十余载,规模毕具,古刹重光,士庶瞻依,极一时之盛。
17、有叠石二,崭然如角,爪牙毕具。
18、画中人物五官、发型、服饰,皆钩染细腻,神情毕具,然配景花树、湖石苔点,失之刻镂,画法已近明人习气。
19、……以其曲词或从诸传奇拆出,或撰自名公巨卿,逮诸骚客,下至衢巷之语、市井之谣,靡不毕具。
21、思深哉,吾子之于弈也,其与《易》之道相表里乎!夫《易》,圣人作之,凡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义,毕具其中,而其错综变化、出有入无之妙,乃至于光绍三才。
22、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
23、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芮,无不毕具。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