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菩提:pútí 基本解释:[梵Bodhi]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详细解释:1.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百喻经·驼瓮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识菩提路径。”2.树名。即菩提树。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摩伽陀那国所献也。”张长《泼水节·孔雀舞》:“你营巢吧,公社礼堂前面,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参见“菩提树”。★◎菩提pútí[梵Bodhi]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佛教上指无上智慧。【造句】菩提智慧人本有之,只因心迷,所以感悟不到。★从污染迷惑中体悟四圣谛。梵语bodhi的音译。南朝梁.萧衍〈游锺山大爱敬寺〉诗:「菩提圣种子,十力良福田。」《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1、时优婆夷未寻与须菩提分卫。
2、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10.最後身-此生得无上菩提。
3、内涵如纯净的水,虽至淡却有味;内涵如静静的莲,盛开却不招摇;内涵如高高的菩提,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内涵如盛夏骄阳下的大树,为人铺排一地清凉;内涵如人生历程中的风景,无它相伴则旅程少趣……
4、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5、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
6、「不動」の尊名は、8世紀前半、菩提流志(ぼだいるし)が漢訳した「不空羂索神変真言経」に「不動使者」として現れるのが最初である。
7、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
8、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9、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速疾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0、密宗行人以大菩提心为因,并得金刚上师心传密法,以我之三密,与佛之三密感应道交,恰如
11、必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2、菩提界尊者,擅长弓射,自创佛理融入箭道之禅,昔日曾参与诛灭波旬之役,以菩提弓勾射出灵佛心。
13、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
14、从此以后生生祈摄受,并于我等心意大地上,善播贤妙发心之种子,大悲日光四灌之水流,养育菩提苗芽祈成熟!
15、平等开展,心体朗然;观察融通,性理历然;二空真如所显之圆明,藉示菩提心妙相。
16、另一种《醉菩提全传》,题张大复作,当是根据《醉菩提全传》敷演而成的,时间则在道光之后。
17、(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8、殊不知,福报足以障菩提。
20、说是语时,忉利天宫,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鬼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大辩长者作礼而退。
21、《唯识述记》记载:“梵云菩提,此翻为觉。
22、后来菩提金刚赐其美名“邬金晋美秋吉旺布(无畏法王)”。
23、一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生长菩提子,遍盖天中天。
25、《马背菩提》中的萨班活佛,面对阻挠归顺的僧众携武器冲击萨迦寺的严重局面,仍不动摇会盟的决心。
26、所以,菩提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若没有这样观,离开了众生这个所缘缘,菩提心就没办法生起。
28、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9、;而明心菩提是发胜义菩提心。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
30、暗捏菩提根本印,蓝仁气息庄严平和,双目慈悲尽放,身上淡淡金光流转,后脑隐隐一圈乳白色光明焰轮浮现,神圣光洁。
31、须菩提开口道:不要忙着修习,你现在虽是过了修习大自在天魔诀的门槛,但你还是要建立在你原有的修真基础上。
32、是故应离诸想发趣无上菩提之心。
33、早期后汉支娄迦谶译的《佛说阿?佛国经》中做“大目如来”,后来唐代菩提留志同本异译的《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中做“广目如来”。
34、广乡后来葬于岛津氏菩提寺福昌寺内。
35、心生灭门,即烦恼之源;悟心真如即菩提之源。
36、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
37、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38、卷五十三云(大正25?441b)?‘须菩提所说分别六波罗蜜,世间出世间及菩提道,大利益众生,故欢喜赞言?善哉善哉。
39、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40、菩提树为什么长得这样大?
41、诸恶鬼神起慈悲意,乃至菩提。
42、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43、所以不曰福报菩提,而曰烦恼菩提。
44、菩提老祖:我不是监视你,我只不过是想研究一下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微妙的感情,紫霞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惊叹号?还是一个句号?你脑袋里是不是充满了问号呢?
45、入涅盘宅,心越三界;着如来衣,入法空处;坐菩提座,登正觉一地,如是之人,心超二乘,何况沙门,而不敬养?
46、毁他善法使道果不成。菩提道果,亦复如是。
47、的导师也,梵语“阿弥陀”,中文称“无量”,因为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所以号阿弥陀,按《无量寿经》之记载:在过去久远劫以前世自在王佛时代的世界中,有一个国王听闻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后,内心充满愉悦喜乐,发起趋向无上菩提正觉的真实向道之心。
48、如此,乃是即相离相之无相菩提。
49、如是观时不得五盖及与菩提。
50、基本上它仍是空性及菩提心,与佛法其他任何一乘都没有什么不同。
51、如来言曰:“......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西游记》第八回)菩提在西牛贺洲传道能逃过如来法眼,说明菩提不比如来差。
52、在它们林荫的庇护下,橡树、枫树、菩提树、榆树和云杉也都欣欣向荣。
53、不论如何,达到第二界已经很了不起了,已经是活佛了。因为菩提的智慧已经打开,会知道很多无法形容的事。
54、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天龙、鬼神、夜叉、罗刹、舍遮、富单那、伽吒富单那、屠杀、魁脍、商贾、淫女、畜生、饿鬼,如是等众亦复如是,皆令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一载,大树紧那罗王(Druma-Kinnara-ra^ja)与无量之紧那罗、乾闼婆、诸天、摩侯罗伽等,共自香山来诣佛所,于如来前弹琉璃琴,大迦叶等叹言:“此妙调和雅之音鼓动我心,如旋岚风吹诸树身,不能自持。
55、摧碾一切烦恼惑业而成无上菩提。
56、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百神嗟仰,千佛称传。
57、密教大日如来入于一体速疾力三昧,阐明成就菩提之实义时,最先宣说此偈。
58、凤眼菩提子,是藏语bo-di-ci之果,并非指菩提树之果实。
59、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
60、菩提流支博学多识,于永平元年(508)来洛阳,被称为译经的元匠,同年译出世亲所造《十地经论》,后来陆续译出许多经论。
61、一弹指顷运大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甚为希有。
62、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
63、六一声朋友,一生朋友。朋友是一棵菩提树,净化我们的烦乱,朋友也是我们的一盏指明灯,指引我们,帮助我们铺路搭桥。珍惜自己的朋友,即使那些让我们很伤心的朋友,也要去感激,毕竟在伤痛之中我们长大了,成熟了。
64、为了更好说明藏文在清宫葬礼中的使用情况,王微研究员把裕陵妃园寝的纯惠皇贵妃棺椁与裕陵地宫的淑嘉皇贵妃棺椁作了比较,她发现:尽管两贵妃的入葬时间相隔5年,但两棺椁四周刻写的经文是一样的,内棺前档的经文是3行《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内棺左帮刻的是18行《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内棺右帮刻写的是18行《菩提行经》第十品的《回向品》,内棺后档刻写的是《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弥勒誓愿文》、《开头和结尾的祈祷词》、《弥勒尊身》。
65、近设赏迦王者、信受外道,毁嫉佛法,坏僧伽蓝,伐菩提树。
66、正见净,菩萨于四、五、六地观菩提分,觉诸缘起,灭除邪惑。
67、开光仪式由资深望重的佛教界领袖??香港菩提学会会长永惺长老主礼。
68、更有趣的是一些楹联,如“寿无量法无边无是无非无烦恼,人有缘度有难有因有果有菩提。
69、生死已置外,来去自从容,水月镜花千年幻像,到最后却也不及他悠然阖目,菩提自现众生皆赎。
70、他六年苦行,菩提树下四十多天的静坐思维,无不是在参禅。
71、方寸的山很美,菩提老祖却很寂寞。
72、非树在动,是风在动,是知也;而佛谛以为菩提本无树,非风在动,是心在动,是禅也。
73、菩提,菩提,菩提,愿今番褪脱皮囊;胚胎蝼蚁,堂砌殿穴,永教宗社绵延;虱脑虮肝,垂拱萃?螟??;蚊毛蜗角,挤眉拥蛮触?航;小小旃檀,妻妾恣红尘梦寐。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