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舞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01
更新于

腰鼓舞:yāogǔwǔ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又称打腰鼓。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原流行于陕北一带。舞者在腰间挂一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之,边敲边舞。新中国成立后,腰鼓舞成为群众节日里经常表演的民间舞蹈。★舞名。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流传于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以及东北地区。各地称谓不一,陕西称为《腰鼓》或《花鼓》,山西、山东称为《打花鼓》或《花鼓》,安徽称为《凤阳花鼓》,江苏、浙江及东北地区亦称《打花鼓》。腰鼓呈长筒粗腰形,用宽布带穿于鼓环中,斜挂在表演者左侧腰间。表演者双手各执一鼓槌边击鼓边舞蹈,以强烈多变的鼓点与矫健的舞姿紧密配合。有单人、双人、四人和集体表演多种形式。常在节庆时间和《秧歌》、《高跷》、《跑旱船》、《狮子舞》等一起在广场上演出。《腰鼓舞》历史悠久,是由花鼓演变而来。《腰鼓舞》流派很多,就其表演风格来看,可分文、武两类。文腰鼓的鼓点变化丰富,动作比较活泼,技巧性高,表演细腻,多以单人即兴表演为主。武腰鼓的鼓点急促强烈,动作英武粗壮,多以集体表演为主。从表演形式上看,可分为路鼓和场地鼓。路鼓是舞队在行进中表演各种鼓点和动作,如〈走路步〉、〈十字步〉、〈三步一停〉、〈四步三望〉、〈左右侧登腿〉等。场地鼓是停留在广场上表演各种鼓点和动作,如〈马步大缠腰〉、〈单腿盖耳〉、〈连身转〉、〈老虎洗脸〉、〈雷神鼓〉、〈蝴蝶飞〉、〈紧三捶〉等。集体表演腰鼓舞队形富于变化,有〈卷白菜〉、〈九连环〉、〈十枝梅〉、〈丹凤展翅〉等。--作者:王克芬

1、狮子舞、龙灯舞、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花棍舞、腰鼓舞等。

2、清代中叶起,随着宗教仪式和庙会活动的兴盛,海门民间舞蹈不断发展,有跳财神、跑五方、调狮子、舞龙灯、荡湖船、蚌壳精、踏高跷、挑花担、打莲湘、腰鼓舞、马灯舞、秋千台、红扇舞、等数十种,其中大部分舞蹈是在宗教仪式中出现的,如道教仪式“放施食”中的“跑五方”等;有的是从宗教仪式中分解出来后在民间流行的,如“跳财神”;有的是从外地流入的,如打莲湘、腰鼓舞等。

3、解放前流行于陕北一带,解放后腰鼓舞遍及全国城镇农村,群众称“打腰鼓”。

4、第幕翎子楚腰鼓舞.

5、全体腰鼓舞舞

6、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陕西省北部的年轻村民们都喜欢扭秧歌,跳腰鼓舞,欢度佳节。

7、(即挈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迁、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8、会上,来自自治区2 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4 00多名运动员,代表全区7 3万多名职工,在这里进行了拔河、广播体操等比赛,表演了秧歌舞、筷子舞、扇子舞、腰鼓舞、响铃舞、健美迪斯科等1 0多种自编的健身舞。

9、福禄镇有一支自己的文艺队,自编的扇子舞、腰鼓舞等舞蹈把铜河号子、铜河山歌、铜河花灯“三铜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使福禄镇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据纪检部门介绍,现年4 1岁的李丰是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善岱乡保铜河村人,曾当过小学民办教师、瓦工、炊事员,直至1 99 0年仍是呼和浩特市第三毛纺织厂工人。

标签: 腰鼓舞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常用造句

本文标题: 腰鼓舞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59268.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