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消渴:xiāo kě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中医学病名。口渴,善饥,尿多,消瘦。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梁书·王僧孺传》:“吾无昔人之才而有其病,癲眩屡动,消渴频增。”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文献》:“ 李 素善公,谓其轻信庸医,致大病。自后消渴作,逾年竟不起。”★中医上指口渴饮水多而小便多。即今之糖尿病。《梁书.卷三三.王僧儒传》:「吾无昔人之才而有其病,癫眩屡动,消渴频增。」《聊斋志异.卷二.阿宝》:「生忽病消渴,卒。」也称为「糖尿病」、「渴病」。
1、《宋书?谢灵运传》:“久欲上陈,惧在触?,蒙赐恩假,暂违禁省,消渴十年,常虑朝露,抱此愚志,昧死以闻。
2、俄尔间引饮一斛。⑧治消渴引饮无度:人参、瓜蒌根各等分。
3、【主治】①消渴病,口渴引饮。
4、所以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
5、用于内热伤津,口渴引饮之消渴病,常与天花粉、葛根等配用,如玉液汤。
6、适用于脾虚胃弱,呕逆泄泻,食欲不振,食积痞块,小儿疳积,消渴等。
7、④《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饮,取蚌清水炖食。
8、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症。
9、治肝病腹水,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症。
10、后遂以“文园病”指消渴病。
11、补血润燥之外,善清胆、胃之热,疗咽喉口齿诸病,利头目,止消渴,专治青腿牙疳。
12、夏日酷暑,温馨祝福。烈日当空,寻一荫凉。微风轻拂,吹个风凉。消渴解暑,整点凉爽。心平气和,图个心凉。保重身体,不要着凉。祝福朋友,日日清凉。
13、主咳嗽消渴强中,疮毒疔肿,辟沙虱短狐毒(时珍)。
14、【主治】热邪传入厥阴,烦满囊缩,消渴,气上冲气,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者。
15、①治消渴:青粱米半升(淘净),以水三升,煮稀粥饮之,以差为度。
16、《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饮,取蚌清水炖食。
17、⑨治消渴引饮无度:韭苗日吃三、五两。
18、用于消渴、便血、血崩、乳汁不通。
19、撰写“温胆汤治疗美尼尔病40例”入编《中华医学全科优秀学术论文选》;“中医药治疗Ⅱ型老年糖尿病作用观察”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消渴病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腧穴怖疗杂症医案三则”入选《综合临床医学》第二卷。
20、可用治肿病颈淋巴结核、痈疖肿毒、毒蛇咬伤,捣碎后用灰汁煮了制成饼,调和后吃,治消渴疾。
2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水蕨》:“主治腹中痞积,淡?食,一二日即下恶物。2主治热病消渴、黄疸、目赤、咽喉肿痛、小便赤热短少、外感风热、痞积等病症。
22、【主治】消渴后期,防治痈疽;并治五痔诸漏。
23、16.治消渴五灵脂、黑豆(去皮脐)。
24、本病为消渴日久,缠绵不愈,耗气伤血,阴损及阳,脏腑虚损所致。
25、唐张又新《谢山僧谷帘泉》诗:“消渴茂陵客,甘凉庐阜泉,泻从千仞石,寄送九江船。
26、消渴病日久不愈,常可并发多种兼症,表现为肺痨(肺结核);白内障、雀盲(夜盲症);耳聋、疮疖、痈疽,或生于背,或生于下肢;皮肤瘙痒,口舌生疮;中风偏瘫,或四肢骨节疼痛;水肿,泄泻;头痛、恶心呕吐、面红烦躁、目眶内陷、唇舌干红、息深而长等虚阳浮越证;在女子可有月经不调,在男子可见阳痿;严重者,可出现阴竭阳亡的危象。
27、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脉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见《伤寒括要》卷上)。
28、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29、有消渴病者,可兼服生胰子肉每日9克。
30、〔方药〕增液汤合白虎汤合消渴方加减:生地30g,元参30g,麦冬10g,生石膏30g,知母12g,葛根15g,花粉30g,黄连10g,枳实10g。
31、王孟英也告诫:“消渴宜餐,胀满勿食。
32、双调五十八字,前段七句四平韵,後段七句三平韵吴文英文园消渴爱江清。
33、阴虚燥热,津亏血少,不能载血循经畅行,也可导致血瘀,故气阴两虚、络脉瘀结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
34、方法:以历代文献为对象,研究、分析三焦与消渴的关系。
35、此书分述风、破伤风、疠风、伤寒、咳嗽、吐、热疟、眼、衄血、消渴、疮疡诸病证。
36、《别录》: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痿诸疮。
37、犹胜望梅消渴,对文君眉蹙。
38、在果品中,板栗补肾气、强筋骨、益脾胃、止泄泻;荔枝浆健脾胃、养气血,治脾虚所致的贫血、泄泻;胡桃肉温补肾阳、润肺止喘;松子滋阴润肺、润肠通便、祛风活络;椰子浆滋阴利水,用于阴虚消渴;龙眼肉养心安神,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浮肿、泄泻;大枣补脾和胃、益气生津、润心肺、补五脏。
3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渴平片中葛根素的含量
40、又俗传治消渴方,单服生猪胰子可愈。
41、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脉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
42、证见烦满消渴,唇焦口燥,舌卷不伸,舌面无津者,宜急下存阴,用承气汤。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