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献可替否:xiànkětìfǒu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谓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亦泛指议论国事兴革。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前蜀贯休《行路难》诗:“或偶因片言隻字登第光二亲,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明史·刘宗周传》:“今日当……以庶政归部、院,以献可替否予言官。”亦省作“献替”、“献可”。汉蔡邕《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官以议为名,职以身为贵,智浅谋漏,无所献替。”晋陆云《言事者启使复校诸官财用启》:“臣备位大臣,职在献可,苟有管见,敢不尽规。”孙中山《建国方略·民权初步》:“报告当用简单明白之言辞,有时须陈己见者,则统结以献替之语。”★臣子建议可以施行的方案,废止不可行的。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后泛指臣子向君王劝善规过,建议兴革。《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臣闻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也作「献替可否」。★修订本参考资料:臣子建议可以施行的方案,废止不可行的。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后泛指臣子向君王劝善规过,建议兴革。后汉书˙卷四十四˙胡广传:臣闻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亦作献替可否。
1、《后汉书?胡广传》:“臣闻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2、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事有便利,不预谘谋,要待画旨将行,方始别生驳异。
3、应劭《汉官》:“散骑马夹乘舆车,献可替否。
4、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5、后把臣下对君主劝善规过、建议兴革为“献可替否”。
6、《新唐书?窦怀贞传》:“公位上衮,当思献可替否辅天子,而计校瓦木,杂厕工匠间,使海内何所瞻仰乎?
7、职务是“骑从乘舆车后,献可替否”,所任有宦官、也有士人。
8、故臣子之于君父,则有献可替否讽谏之文,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义。
9、臣闻古之为臣者,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献可替否,拾遗补阙。
10、运筹画策,自具于章表,献可替否,总归于笔札。
11、【出处】《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12、言语》:“运筹画策,自具于章表;献可替否,总归于笔札。
13、体极建元,与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赖我远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协力,献可替否之助也!诞告多方,体予至意!此旨下后,又仿中夏建元的体例,定为中统元年。
14、或偶因片言只字登第光二亲,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