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锦歌:jǐngē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也叫杂锦歌。曲艺的一种。流行于福建西南部、台湾及东南亚华侨集中地区。由福建南部民间歌谣发展而成。一般为四人演唱,主要以琵琶、三弦、大管弦、洞箫等乐器伴奏。★一种由福建南部民谣发展而来的曲艺,一般为四人演唱,初以月琴、三弦、洞箫等伴奏,后以琵琶代替月琴,加上扬琴、板拍等乐器。流行于台湾、大陆地区福建西南、东南亚华侨集中区。也称为「什锦歌」。
1、成立锦歌剧社,演出锦歌剧《孔雀东南飞》。
2、编剧,源出“锦歌”唱本。
3、由流传在台湾的闽南“歌仔”(锦歌)与台湾民间音乐结合形成。
4、锦歌的历史悠久,约产生于明末清初。
5、合兴班”的音乐曲牌大量采用南音,同时也吸取闽南民间的锦歌和傀儡调。80年代,各地锦歌社团多次集会观摩,加强艺术交流,锦歌表演艺术不断提高。
6、锦歌的唱腔风格大致要分为堂、亭两大流派。
7、他们带去闽南地区锦歌车鼓等民间乐曲,丰富了台湾的地方音乐。
8、后加入“什锦歌舞团”,成为正式演员。
9、锦歌的曲调丰富繁杂,大体可分为四类。
10、锦歌的演唱分为亭、堂两大流派。
11、传统节目大多来自锦歌、歌仔和南曲。
12、如今,锦歌还依然深受海澄群众喜爱。
13、就这样,锦歌(即歌仔)在台湾各地逐渐盛行起来。
14、宜兰民风淳朴,锦歌簇簇,绿水青山,正是戏曲发轫的摇篮。
15、1983年,锦歌新秀王素华曾赴新加坡演出。
16、该剧取材于漳州民间故事和锦歌说唱。
17、2000年,锦歌演唱《台湾阿姐嫁我家》获全国首届蒲公英铜奖。
18、锦歌的曲调大体可分为四类。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锦歌得到新的发展,也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
20、她与台湾歌仔戏的密切关系,使锦歌艺术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人民心灵的彩色纽带。
21、1993年举行了“海峡两岸锦歌(歌仔)艺术研讨会”,编印了锦歌论文集。
22、唐宋间锦歌初步形成,明代已较为定型完整。
23、此时石码的南乐“集弦阁”,也在其影响下改为锦歌而传向海澄一带。
24、1953年定名为锦歌。
25、锦歌等民间伎艺的传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26、建国后,锦歌得到政府的重视,厦、漳两地的锦歌馆,都统一纳入文化局管理。
27、锦歌是一种由一男一女对唱的民间说唱、清唱曲艺。
28、原名歌仔或什锦歌,又称乞食调。
29、台湾歌仔戏源于福建闽南民间传统的锦歌、车鼓弄、采茶歌等。
30、另外还有“大调”(或称“倍思”)、“台湾杂念仔调”,也都源于锦歌。
31、的音乐是在锦歌基础上融合当地民间音乐而成。、草地、公园里,到处都可听到动听的锦歌声。
32、同时,锦歌也随移居者在南洋诸地流行。
33、漳州锦歌分布于漳州芗城区及其周边地区。
34、锦歌表演、闽南语诗词吟诵、闽南歌演唱。
35、从锦歌吸收养分,创作了杂碎调。
36、锦歌的音乐曲调分为3大类:①杂碎仔、杂念仔。
37、锦歌独具闽南歌曲风格,曲调柔和抒情,有着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为民众所喜爱。
38、锦歌由于唱腔的差异,它又有“亭”、“堂”两大汉派。
39、明末清初,随闽南人民东渡,锦歌在台湾落户。
40、锦歌艺术遂风靡于龙海广大城乡,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一大内容。
41、军民收复台湾,都曾把锦歌作为乡音传入台湾。
42、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
43、解放后,锦歌也获得新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