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三毒:sān dú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 晋 法显 《佛国记》:“我今但欲杀三毒贼。” 南朝 梁武帝 《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二苦常追随,三毒自然烧。贪痴养忧畏,热恼坐焦煎。”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三:“但能专心清浄,屏去三毒,形数虽乖,其会必同。”★佛教谓贪爱、瞋恚、愚痴三种心态上的缺点。南朝梁.萧衍〈游锺山大爱敬寺〉:「二苦常追随,三毒自烧然。」
1、有黑白二鼠(日月)?藤将断,旁有四蛇(四大)欲螫,下有三龙(三毒)吐火,张爪拒之。
2、尊者原为迦维罗卫城的一位明士,遵守戒律,破除了五蕴三毒六惑,口净心清,明心见性,获罗汉果。
3、执谛实以三毒一分为性,非所知障而为烦恼障。
4、欲求摄心,当化贪嗔痴三毒。
5、右第三手把剑,此剑乃智慧剑,降断三障四魔,除三毒五欲,故持此剑。
6、农历5月阳气至旺,是毒月,5日是毒日,5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因此古人将端午节又称作“五月端”。
7、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嗔,贪与嗔,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嗔、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8、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镇,贪与镇,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9、人的烦恼据说有108种之多。其中“欲望”、“烦恼”、“愚痴”这三者都是卑怯之心,是让人陷于烦恼的最厉害的东西。他们纠缠于人的内心,要驱赶也驱赶不走。释迦牟尼把这三者成为“三毒”,它们是将人的行动导向错误道路的万恶之源。稻盛和夫
10、饥彼三个人楔,三毒种生李活,三框次腔对生命煞意肘义磅和芒生扬活院真相揖的追问。
11、人有贪、?、痴三毒,要犯各种错误,随着心垢不断积蓄,就会迷失方向,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甚至患病。
12、五浊恶世,三毒炽盛,无有尽已。
13、黑暗无明烛,三毒递相驱。
14、若是念佛三昧遍治一切遍治三毒遍治三障。
15、入世法讲求去三毒,持五戒,弘十善,行六度,这也是出世法的基础。
16、若只有口念,而心中无佛;口念之时,有念有妄,贪嗔痴三毒不减,人我是非不断。
17、弟子茶桶写了一篇与自己三毒对话之文。这是好的反思,所以我给了个档名以便和大家分享。它是f1504附呈。
18、灭诸众生三毒之热恼,令得清凉。
19、一百零人的烦恼据说有108种之多。其中“欲望”、“烦恼”、“愚痴”这三者都是卑怯之心,是让人陷于烦恼的最厉害的东西。他们纠缠于人的内心,要驱赶也驱赶不走。释迦牟尼把这三者成为“三毒”,它们是将人的行动导向错误道路的万恶之源。稻盛和夫
20、人的烦恼据说有108种之多。其中“欲望”、“烦恼”、“愚痴”这三者都是卑怯之心,是让人陷于烦恼的最厉害的东西。他们纠缠于人的内心,要驱赶也驱赶不走。释迦牟尼把这三者成为“三毒”,它们是将人的行动导向错误道路的万恶之源。稻盛和夫1松鼠: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21、直到那时,喇嘛才恍然大悟,师父丢进来的三条毒蛇,就是自己内心的贪嗔痴这三毒。
22、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
23、梅子本来有“解除三毒”的作
24、三毒水泡虚出没者:谓贪?痴,虽然烈于漏脯鸩酒鸦片诸毒,幸而亦无自性,概由习染而来,犹如水泡,自生自灭,倏有倏无,虚妄出没不实耳。
25、这就是我们内心不要有这种心病,这种五毒或是三毒。
26、小乘教?说我空之理,修无我之观智,以断三毒,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乃至灰身灭智,永离诸苦。
27、内障,即三毒,为令众生内心生起烦恼之障。面对逆境是否生起烦恼,与我们的观念和修养有关。
28、梦中成道品第二十六,菩萨证品第二十七,解慧品第二十八,三毒品第二十九,问泥洹品第三十,四梵堂品第三十一,梵天请品第三十二,梵天嘱累品第三十三。
29、卷上亦列举有二十四愿,即:(一)无三恶趣,(二)无有女人、女人往生、等一化生,(三)七宝为地、资具自然,(四)诸佛称扬、闻名往生,(五)系念定生,(六)中辈往生,(七)来迎引接、住正定聚,(八)不更恶趣,(九)悉皆金色、无有好丑,(十)他心智通,(十一)常修梵行、无有三毒,(十二)慈心无害,(十三)供养诸佛、供具如意,(十四)饮食自然,(十五)三十二相,(十六)说一切智,(十七)神通特胜,(十八)说经特胜,(十九)寿命无量,(廿)菩萨无数、声闻无数,(廿一)人天长寿,(廿二)宿命智通、天眼智通、天耳智通,(廿三)眷属光明,(廿四)光明无量、触光柔软。
30、除三毒心、攀缘心、觉现心。
31、欲化除此三毒,必学心戒。
32、《法华经?譬喻品》:“愚痴暗蔽,三毒之火。
33、以此三昧治三毒三障。
34、如同一箭一卒能溃灭三军,疾风迅雷般掳获关中之主,一超直透三毒三界,而呈显本来妙心地。
35、中发现的烦恼等三毒,在佛教中就有其阐述,应用这些来解释藏医的基本概念,便形成了藏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万历十二年神宗钦赐《御制续入藏经序》,总计本续凡677函及目录一函,此即《明史?艺文志》所称:「释藏目录四卷,佛经六百七十八函」是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