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咽津:yān jī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咽口水。形容思食之切。 宋 杨万里 《小饮俎豆颇备江西淮浙之品戏题》诗:“满盘山海眩芳珍,未借前筹已嚥津。”
1、练武人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
2、《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3、是以日出当用艮卦之时,以养元气,勿以利名动其心,勿以好恶介其意,当披衣静坐,以养其气,绝念忘情,微作导引,手脚递互伸缩三五下,使四体之气齐生,内保元气上升,以朝于心府,或咽津一两口,搓摩头面三二十次,河出终夜壅聚恶浊之气,久而色泽弃美,肌肤光润。
4、存三十九君,各降真气来灌兆身三十九户,此时咽津三十九次,次振动左手三次,法如振流金火铃,次振右手三次,法如掷豁落七元。
5、另通过舌神吞咽津液,可保津液。
6、早朝咽津摩面,手足递第一线伸缩,名曰散火,又名曰小炼形也。
7、此法修炼至深者,便能与胎息并行,吞咽津液而不食,故称为“辟谷胎食法”。
8、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以诗歌或骈体文形式阐述吸风饮露之道中的行气、通窍、聚气、闭息、咽津、治病等方法。
9、诀曰:咽津为阴,随后行气乃为阳,须索阴阳水火停分,二清津分三两咽,常留二停,恐树枯竭。
10、另此经内无符图、微祝及咽津之说。
11、每服三钱匕,冷腊茶调如膏,人图香少许,夜卧含化咽津。
12、胎食,通称咽津,指吞咽口津。
13、神咒,咽津五过。
14、主要过程是:“口吸二十四星一息■,咽津二十四过,时觉吞一星从口中径至脐中,又觉星光映照于一腹之内,洞彻五脏,又存星光化为二十四真人,并口吐黄■如烟,以布脐中,郁郁然洞彻内外,良久,用‘呼’字吐息。
15、每用2钱,用井花水半盏调药,细细呷服;或少许频干掺,咽津亦得。
16、又叩齿五通,念天蓬安神咒,咽津五过。
17、◎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觉直而伸,昼夜起居,乐在其中矣。
18、凡采战,先须端坐,凝神定气,因鼻引清气,口内呵出浊气一口,又次叩齿,以舌搅华池,咽津用最上导引法,然后搂玉鼎,徐徐进步,候其情动,摇取彼右手,抱紧,咂住其舌,取他津液一口,仍吸其气咽下,存神定气,缓缓入炉。鹤之神在静,故练习时须凝神定气,舒臂运气,所谓神闲志暇,心手相忘,独立华表,壁悬千仞,学者暝心孤往,久练精熟时自能于言外得之非仓促所能领悟也(缓急适中精在于足,神智在静,舒臂运气心闲志暇,心手相忘独立华表,壁悬千仞学者暝心精练)。
19、练武人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
20、其后,口吸二十四星,一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气,咽津二十四次,时觉吞一星从口中径至脐中,又觉星光映照一腹之内,洞彻五脏;又存星光化为二十四真人,并口吐黄气如烟,以布脐中,郁郁然洞彻内外。
21、《上清大洞真经》经中所载天真讳名,皆与人身脏腑之神是相沟通的,人若能以神驭气,形神合一,诵持玉经,咽津服符,可致“天真下降与兆身中,神气混融,是曰回风混合,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故致长生之道,可以提挚天地,把握阴阳,鞭策风雷,驱役神鬼,偃息于流霞之车,眷盼乎文昌之台。
22、咽津亦称“赤龙搅海”、“胎食”,是古代的一种强身健体方法。
23、二是关于咽津和宝精、固精的问题。
24、凡采战,先须端坐,凝神定气,以鼻引清气口内,呵出浊气一口,即次叩齿,以舌搅华池,咽津液,行导引法。
25、一者言语少,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真道。
26、常采用动、静功结合,有闭目养神、叩齿、咽津、梳头、摩面、鸣天鼓等。
27、每章存思一神降护诵经者身中之一“户”(身体之一定部位),而后诵《大洞玉经》(歌章)一章,并辅以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
28、上清派擅长于存思气功,借存想身神(发神、脑神、眼神、心神、肝神等)调动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咽津固精、积精累气进行气功修炼。
29、⑤《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30、每服6克,用井花水80毫升调药,细细呷服;或少许频干掺,咽津亦得。
31、本功法强调闭目冥心,深咽津液,意守肝部,同时主张抱肋摇动,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是较为实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