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违失:wéi sh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处事失当;过失。《后汉书·百官志三》:“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察举非法,受公卿郡吏奏事,有违失举刻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於是忍勤苦,忘艰辛,五年将周,一旦违失,既蒙笞辱,又无所得。” 李详 《<历代诗话续编>序》:“合二《诗话》观之, 仲祜 之正风轨,惩违失,六义之盛,其殆鍼盲起废。”
1、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2)明朝设都察院,以“纠劾百司”。
2、《大唐西域记?婆罗?斯国》:“於是忍勤苦,忘艰辛,五年将周,一旦违失,既蒙笞辱,又无所得。
3、帝审行之,慎莫违失。
4、给事中职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
5、《周书?武帝纪上》:“乖和爽序,违失先志。
6、侍御史何敞上疏理之曰:“臣闻圣王辟四门,开四聪,延直言之路,下不讳之诏,立敢谏之旗,听歌谣于路,争臣七人,以自鉴照,考知政理,违失人心,辄改更之,故天人并应,传福无穷。
7、颜师古注:“所为邪僻,违失正道,欲其旋反而归正,故云反道。
8、纠正违失,务存大体。
9、任职期间,他“奉行法令,不敢违失;狱讼之事,以情察之;铃制公吏,禁抑豪猾,以镇静为务。
10、臣等职司违失,实在守官。
12、据宋史载:凡朝廷缺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谏官皆得谏正。《北齐书?神武帝纪下》:“诸将出讨,奉行方略,罔不克捷,违失指画,多致奔亡。
13、嘉鸣违失了一份重要文件,幸得尚文不顾一切的帮她寻找,虽然仍找不到,却令二人的感情大跃进。
14、为堕不仁违失道意。
15、凡百司奏抄,侍中审毕,则驳正违失。
16、又奏驳尚书违失数百条,省中豪吏王儒之徒并鞭斥之。
17、象传”说:一家人冷冰冰的,虽然过于严厉,但并未违失正道。
19、正德已巳(1509),由正郎改任浙江监察御史,纠劾文武官员违失不如法者,肃正纪纲。
20、五年将周一旦违失。“专为中国自强而立”的强学会便违失原旨。
21、弼奏其事,宰臣以兖州虽擅举而无违失,苟利于民,专之亦可。
22、曰订注,郑君注义偶有违失,详为辨正,别是非、明折衷也。
23、转输之利用,息乎?肩;明瑟之趣,有醒于尘目,给谏王君(友亮),雅思陶写,夙戒朋俦。,掌封驳政令违失,另有左、右谏议大夫分隶门下、中书二省,掌规谏讽谕,二者合称给谏。
24、谓给事中行使职权,驳正制敕之违失而封还章奏。
25、陈鼓应今译:“谨守这些道理而不违失,这就叫做回复到天真的本性。
26、2若邮件是寄往美国,优惠的small packet邮递服务是不包括毁坏及违失保险。
27、本注曰:掌察举非法,受公卿郡吏奏事,有违失举刻之。
28、因其所掌皆机务要政,故特规定四条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缓,禁违失,禁忘误。
29、宋仁宗赵祯时始单独置院,其长官称知谏院事或左、右谏议大夫,凡朝政缺失、百官任非其人、各级官府办事违失,都可谏正。
30、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