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悲智:bēizh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佛教语。谓慈悲与智慧。智者,上求菩提,属于自利;悲者,下化众生,属于利他。唐善导《法事赞》上:“乃至今时释迦诸佛皆乘弘誓,悲智双行。”宋余靖《韶州开元寺新建浴室记》:“释氏之为道也,兼济於人,不待乎达,独善之乐,不专於穷。以悲智为脩者也。”
1、注:菩萨修行时所经的境界有十地:(1)喜欢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极难胜地(158)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四地菩萨名为焰慧地,这便说明了此地修行者因不断勤勉的将悲智愿力导向甚深禅修之中,而使得原本明利的智能,更加地散发出如火焰般炽盛的慧炬光芒。
3、法王利物,悲智洪深。
4、其悲智愿行、教证深广,与汉人弟子之间的宿缘十分深厚。
5、【涅?】了生死入清净海也,有四种:一自性涅盘,凡圣同有;二有余依涅盘,即二乘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涅盘,即二乘灰身灭智,身出生死,苦无依故,此三种根本不彻底,仍为有余;四无住处涅盘,悲智双运,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断灭涅盘,乃真无住处,此为无余涅盘,即佛境界,又名究竟涅盘。
6、释迦佛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宝殿的前檐上悬挂着巨幅匾额,上有民国初年寺院主持慕西和尚亲笔所提的“大白牛车”四个大字。
7、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8、佛以大悲智慧水,令众生得到好处,才能成就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智慧花。
10、菩萨者于诸有情常起悲智。
11、故名为慈悲之手,渡顽愚众生,右手为常动,故名为智慧之手,渡上根利器,称为“悲智双运”渡尽无余凡夫。
12、弥陀如来为中尊,悲智二德全备。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