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舟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71
更新于

吞舟:tūnzhōu 基本解释:[crime-steepedpersonasbigfishthatcandevorship]指能吞船的大鱼,喻罪行极大的人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详细解释:吞舟之鱼的略语。常以喻人事之大者。《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彼埳井之潢污,固不容夫吞舟。”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褒秋毫之善,解吞舟之网。”元周德清《沉醉东风·有所思》曲之四:“藏剑心肠利己,吞舟度量容谁?”清钱大昕《过安阳有感韩平原事》诗:“如何一卷姦臣传,却漏吞舟史太师。”参见“吞舟之鱼”。★◎吞舟tūnzhōu[crime-steepedpersonasbigfishthatcandevorship]指能吞船的大鱼,喻罪行极大的人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比喻犯大罪的人。参见「吞舟之鱼」条。《晋书.卷八三.顾和传》:「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1、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2、对流氓犯罪分子如果不坚决镇压人民就会指责我们网漏吞舟。

3、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image.png

4、悬格为招矣,而上智有不必得之忧,下愚有或可得之庆,于是举天下之圣智豪杰,至凡有思虑之伦,吾顿八绂之网以收之,即或漏吞舟之鱼,而已暴鳃断鳍,颓然老矣,尚何能为推波助澜之事也哉!嗟乎!此真圣人牢笼天下、平争泯乱至术,而民智因之以日窳,民力因之以日衰。

5、晋元帝对王导的镇之以静、“宁使网漏吞舟”的扶植纵容门阀势力的政策深为反感,一反“本诸家传礼来久”的儒学家族传统,而“用申韩以救世”,奉行“以法御下”的方针。

6、即使是细小瑕疵,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也会被不断放大,最后导致吞舟是漏。

7、吞舟之鱼,不居潜泽。

8、庾亮执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改王导辅政时“网漏吞舟”的“宽和”治国方略,而施行冒进的“任法裁物”政策,凡不遵法度者必遭严惩。

9、语出《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10、过去由于法制不够健全,使得有些对人民犯了大罪的吞舟之鱼居然漏网了。

11、这么大的家伙,大嘴一张把十几个成年人叼进嘴里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古人称它为吞舟之鱼,不仅是人,连船也能一起吞进去。

12、汉革其风,矫枉过正,禁网疏阔,遂漏吞舟。

13、这里还有人迹罕见的“西阳豹洞”、可容纳十余人的“天成石屋”、风趣无穷的“蛤蟆吃天”、堪称一绝的“天桥吞舟”以及“石壑涌浪”、“探海石”等十几处自然景点

14、贾谊《吊屈原赋》说:“彼寻常之污渎(臭水沟)兮,岂能容吞舟之鱼?

15、唐?李白《天长节度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序》:“今网漏吞舟,而胡夷起於毂下。

16、如《大富贵》,本是象征富贵的花,却出于一条大鱼之身,是司马迁说的那种“网漏吞舟之鱼”,更见得那富贵来路不明。

17、拂衣褰裳,无吞舟之漏网;挂冠悬节,虑我志之未从。

18、出处《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19、东晋初,在王导“宁使网漏吞舟”政策的保护下,货赂公行,吏治腐败

20、清赵翼《戏咏蛛网》诗:“吞舟会当漏,冥飞讵可弋。

21、吞舟之鱼:指大鱼。

22、一百即使是细小瑕疵,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也会被不断放大,最后导致吞舟是漏。

23、《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

24、《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25、申恩,吞舟是漏。

26、彼寻常之污渎兮(15),岂能容吞舟之鱼(16)!

27、同“吞舟是漏”。

28、出处《汉书?酷吏传?序》:“汉兴,破觚而为圜,斫?而为朴,号为罔漏吞舟之鱼。

29、《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

30、酷吏列传》:“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31、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

32、《随笔》我曾看过不止一次,但注意力都集中在前面俞先生自己心得的几节,居然漏掉了这条吞舟之鱼。

33、有人枉法,吞舟是漏;母亲维权,锱铢必较,绝不是法治的体现

34、然而,翻然悔悟后,却发现,爱情与婚姻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早与最初的初衷背道而驰,想要保护、呵护的人,已如伤弓之鸟般,想要飞走!《令狐生冥梦录》里的令狐撰,作诗揭露鬼官鬼吏贪赃妄法的罪行,触怒“权贵”,被抓到阴曹地府去受审,不服,又在“自供状”里进一步揭露有权势者“以强凌弱,恃富欺贫”的罪行,指出法律是为有权势的人服务的,它使“贫者入狱而受殃,富者转轻而免罪;惟取伤弓之鸟,每漏吞舟之鱼”。

35、夫吞舟之鱼大矣,荡而失水,则为蝼蚁所制。

image.png

36、出处《汉书?酷吏传序》:“汉兴,破觚而为圜,??而为朴,号为罔漏吞舟之鱼。

37、从此,汉初种约法省禁、漏网吞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标签: 吞舟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词语造句

本文标题: 吞舟

本文网址: https://www.moushishe.com/post/31229.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