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礼经:lǐ jī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代讲礼节的经典,常指《仪礼》而言。《汉书·儒林传·孟喜》:“父号 孟卿 ,善为《礼》、《春秋》…… 孟卿 以《礼经》多,《春秋》烦杂,乃使 喜 从 田王孙 受《易》。”《汉书·艺文志》:“《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按当作“十七”)篇。”按,所云《礼》、《礼经》、《礼古经》,即谓《仪礼》。 清 皮锡瑞 《经学通论·三礼》:“ 汉 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 汉 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 许慎 、 卢植 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仪礼的别名。参见「仪礼」条。礼拜佛经。如:「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天早上都会到佛堂礼经。」
1、而他素抱大志,纵达不羁,经常自叹道:“大丈夫当友尽天下,志存千古,生则建功烈于当时,死亦留声称于后世,安能屈首蓬荜,长守青衿以终老耶”?于是,更加发奋学习,“负笈三山,从名师授二戴礼,键户苦攻,探微寻奥”,终于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以礼经中举,声誉俞炽。
2、我国古乐未尝无谱,然如唐之卷子本《幽兰》谱,朱子仪礼经传之十二诗谱,姜白石之词谱等,或仅备律吕,或只载简字,谱不足以赅乐,徒费考古家之周章,于事实无补。
3、他一生著作甚富,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诗序考》、《毛诗出比》、《尚书说》、《易读外编》、《礼经读》、《春秋左传考例》、《三经考》、《四经读》、《六经直音》、《古文考》、《愚谷集》、《户部集》、《符台集》、《梦虞诗稿》等19种。
4、《礼经?曲礼》:“烛不见跋”。
5、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6、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研读礼经,谦恭谨慎,思维敏捷且有口才。
7、礼乐志》:“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8、初授翰林编修,奉命在内书堂教习小内侍读书,与修撰罗万化、编修赵志臬,采古内侍可供鉴戒的人和事,以及辑录《贞观政要》、《礼经》、《学记》、《月令》、《世子》一些内容成书,教小内侍诵习。
9、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
10、沔深明礼经,详定宗庙笾豆之数及六亲服纪,多所建议。”其诗曰:“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11、君不见杭州士女垂垂手,听词心动鸾皇偶;父母之命《礼经》传,婚姻私定南词有。
12、臣每于侍坐,先帝未常不以《书典》在怀,《礼经》为事,周旋之则,不辍于时。
13、椁旁有砖,朱镂其上,云:‘汉礼经博士高堂生。
14、如本朝所定朝祀之服,山龙藻火,粲然具列,皆义本礼经,而又何通天绛纱之足云耶?
15、太康平吴,九州共一,礼经咸至,乐器同归,于是齐鲁诸生,各携缃素。
16、著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格物通》、《甘泉文集》等。
17、唐张说《元城府左果毅赠郎将葛公碑》:“公生而开朗,长而英拔,非因马郑之学,动合礼经;不待孙吴之书,暗同兵法。
18、著礼经本义十七卷,礼传本义二十卷,通礼五十卷。
19、李舜臣一生著作甚富,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诗序考》《毛诗出比》《尚书说》《易读外编》《礼经读》《春秋左传考例》《三经考》《四经读》《六经直音》《古文考》《愚谷集》《户部集》《符台集》《梦虞诗稿》等19种。
20、古人父母去世,则辍业居家读礼经。
21、若水有《二礼经传测》,已著录。
22、而孟夏祭灶,礼经具有明文。
23、于‘礼经’尤疏证分明,有裨初学。
24、礼经;礼书之学。
25、分二十族,祀典配享,至于《礼经》((谓《郊特牲》八蜡,迎虎迎猫也)。
26、书仪是礼经的通俗形式,是关于典礼仪注和书札体式的范本。
27、’沔深明《礼经》,详定宗庙笾豆之数及六亲服法,多所建议。
28、飞鹏少读周礼,长而癖嗜,廷堪尝著周官九拜九祭解、乡射五物考,援据礼经,疏通证明,足发前人所未发。
29、故惠妃武氏,少而婉顺,长而贤明,行合礼经,言应图史。
30、第21条言“古文《礼经》以证《书》”谓:“《礼》与《尚书》同一古文”,在《礼》“奕代犹知宝之”,而《尚书》“皆以为是伪书,则以《礼》未为诸儒所乱,而《书》则为晚出之《孔传》所屈厌也”。
31、遵明圣制,专一为后之谊,以安天下之命,数临正殿,延见群臣,讲习《礼经》。
32、礼志、礼经讲义,皆能称旨。
33、10岁随父在安定县读礼经。
34、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甘泉新论》、《甘泉集》等。
35、尚有《古文尚书冤辞辨》、《诗经毛郑权衡》、《周官官联表》、《仪礼经注证误》、《春秋礼存乐存》、《经传车考》、《古文同声谱同形谱》、《古字逸义》俱藏于家。
37、十岁读礼经,古句忘崎岖。
38、唐李翱《陵庙日朔祭议》:“盖遭秦火,《诗》《书》《礼经》烬灭,编残简缺,汉乃求之先儒。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