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武弁:wǔ bi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武冠。《后汉书·崔駰传》:“ 钧(崔钧 )时为虎賁中郎将,服武弁,戴鶡尾。” 唐 韩翃 《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诗:“两年戴武弁,趋侍 明光殿 。” 清 赵翼 《纪梦》诗:“閲罢邸抄正午倦,忽梦迁官戴武弁。”2. 武官。 唐 储光羲 《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诗:“ 剑关 掉鞅归,武弁朝 建章 。”《明史·熹宗纪》:“国家文武并用,顷承平日久,视武弁不啻奴隶,致令豪杰解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你文官一途虽然做不得,但是武弁一路还不妨事。”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八:“他也谦逊着,说他只是一介武弁,只晓得服从上官命令。”★武人所戴的帽子。《续汉书志.卷三○.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武官的旧称。唐.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诗:「武弁朝建章,龙楼加命服。」
1、明朝倭乱时,明军装备的单手廉价腰刀已经无法和倭刀相对抗,而被直接削断。“公尝查盘海上兵饷,一武弁遗公三倭刀,…公疑,而代诸夷求缓死,权系县狱。
2、大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衮冕、?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凡十二等。
3、据《鳌城志略》称:“游、刘各出千人丁,渔船、商船逾400只,岁得海利二十万,韶华甲宇莆之东南,嗣是人文蔚起,相继登甲者彬彬,举乡科者济济,游国学、列明经者拔茅而汇进,而崇祯间游泮水者计七十余人,其集织并武弁毕加总兵官衔者指不胜屈。
4、尝自带绶及冠通天冠,加金附蝉,顾见侍臣武弁上有金蝉,及王公有绶者,并令去之。
5、宫县、登歌工人皆介帻、朱连裳、革带、乌皮履,鼓人及阶下工人皆武弁、朱连衣、革带、乌皮履。
6、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载,天子冠服十四种: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巾合)。帻至汉代被改进成帽子,为头顶上方可盖住发髻的高顶,四周的围沿整齐,颇似近代的无檐帽,有长、短耳之分,帻上加发冠,也有将头巾和帻合戴,因此出现了平巾帻、介帻、平顶帻、冠帻等。
7、河南安阳隋张盛墓出土瓷俑,手按仪刀,着〓裆甲,头戴平巾帻,是宝贵的形象资料,可知这时武弁和平巾帻是同一种冠式。
8、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
9、钧时为虎贲中郎将,服武弁,戴?尾,狼狈而走。
10、《旧唐书?舆服志》:“武弁,平巾?……领左右太子诸坊诸率及镇戍流内九品已上服之。京邑诸坊,大者或千户、五百户,其中皆王公卿尹,贵势姻戚,豪猾仆隶,?养奸徒,高门邃宇,不可干问。
11、>》:“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
12、又曰:武冠,一曰武弁大冠,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13、饶吹工人,武弁,朱?衣。
14、首一戴武弁,嫉文吏如仇雠;足一蹈军门,视农夫如草芥。
15、杂职武弁,惟利是图,稍授以权,即挟制文吏。以阁臣疏救,夺堂官俸,谪杂职,命以原品调外任。
16、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弁公。
17、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
18、元末武弁,士豪出身。
20、公尝查盘海上兵饷,一武弁遗公三倭刀,…公疑,而代诸夷求缓死,权系县狱。
21、高琪武弁出身,固不足论,汝砺辈不所职,其罪大矣。
22、《孝陵图序》:“当先朝时,又为禁地,非陵官不得入焉,其官於陵者,非中贵则武弁,又不能通谙国制;以故其传鲜矣。
23、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
24、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
25、清绿营武弁出身。>》:“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
26、一将岂能独理,则协理之文员、武弁在所必需。
27、《旧唐书?舆服志》:“武弁,平巾?……领左右太子诸坊诸率及镇戍流内九品已上服之。
28、宋岳飞《奏辞建节第三札子》:“臣寒陋无堪,才术凡下,区区武弁,不当?具?辞控免;惟是旌节之重,实匪所堪,事干国政,不容冒受。
29、武弁,武官朝参时或在陛下作武舞者服之。
30、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冕、毳冕、?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衣、鞠衣、钿钗?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翟、鞠衣、钿钗礼衣。
31、武弁差官穿的厚底鞋,行走笨重,都
32、明谢肇?《五杂俎?人部一》:“近来行绳走竿,多出女子小人之戏,而武弁之中,未之有闻。
33、迪与武弁等夜捣匪窝,擒获郭凭。
34、公尝查盘海上兵饷,一武弁遗公三倭刀。
35、但经办者多系所部武弁?经营混乱?自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运办京铜只五百万斤?以至官私均赔累不堪。
36、武弁之制,案徐爰《宋志》,谓笼冠是也。
37、长山刘中堂鸿训,同武弁某使朝鲜。
38、也有那太极殿、华盖殿、烧香殿、观文殿、宣政殿、延英殿,一殿殿的玉陛金阶,摆列着文冠武弁;也有那大明宫、昭阳宫、长乐宫、华清宫、建章宫、未央宫,一宫宫的钟鼓管,撒抹了闺怨春愁。
39、舆服志》:“武弁,平巾?……领左右太子诸坊诸率及镇戍流内九品已上服之。
40、驺、哄工人,武弁,朱?衣。
41、杂职武弁,惟利是图,稍授以权,即挟制文吏。
42、另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环艺系讲师赵一凡、大连名医赵一凡和现代诗歌工作者赵一凡三位。宫县、登歌工人皆介帻、朱连裳、革带、乌皮履,鼓人及阶下工人皆武弁、朱连衣、革带、乌皮履。
43、与前期不同之点是各种冠冕巾帻,天子在不同情况之下都要戴;另一方面,各种冠冕除大裘冕外,臣下也能分别冠戴。大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衮冕、?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凡十二等。
44、赴京,得九门提督飞天豹武七之助,于康熙出猎时假充武弁随行。
45、武弁、公差旗鞋??俗称“花盆底鞋”。
47、《笑林广记》中有《请下操》一节:一武弁惧内,面带伤痕。赴京,得九门提督飞天豹武七之助,于康熙出猎时假充武弁随行。
48、大明开国之初行亲征遣将礼则服武弁,乘革辂,其制未详。
49、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冕、毳冕、?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载,天子冠服十四种: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巾合)。
50、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
51、武弁之流见一琦者无不避席。
52、冠和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屋顶状的介帻,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顶的平上帻。
53、南京、江北、池河三卫武弁凭依土著之威、鱼肉军士子弟,侵占屯田。
54、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
55、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飞鱼服。
56、七年五月,疏言:“内地武弁不得干预民事。
57、汉代中常侍所戴武弁大冠,有黄金?附蝉及貂尾的装饰。
58、若供殿庭,服武弁,平巾帻,金支,绯丝布大袖,绯丝布?裆,甲金饰白?裆,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布?,乌布?。
59、「武弁者,武官朝参、殿庭武舞郎、堂下鼓人、鼓吹桉工之服也。
60、词人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历阳石碛戍任管界巡检,实际是一个供人驱遣的武弁而已。
61、武冠,又称武弁大冠,诸武官所戴,中常侍加黄金?附蝉为纹,后饰貂尾,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之赐近臣,金取刚强,百炼不耗,蝉居高饮清,口在掖下,貂内到悍而外柔缛,汉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黄貂。
63、寻改云南按察副使,一到任就处置不法武弁,修举宪度,张弛得宜,民得安之。
64、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制作的下垂双耳之弁,后来在弁下垫帻,进一步又在弁上涂漆,其状遂若漆沙笼,故又名“笼冠”。
65、部堂任戈什(即总督的侍从武弁)。
66、武冠又名赵惠文冠,秦灭赵,即以武冠赐近臣,汉亦用之,曰武弁,一名大冠,诸武官戴之,其制为横向长方形,两端有下垂的护耳,耳下有缨,系于颌下,前额突出,另包巾帻,汉代宫廷侍卫武官还在武冠上加黄金?、玉蝉等装饰,还戴一条貂尾作装饰品。
67、武弁服是天子的服饰之一,为天子亲征遣将时所着的服饰。
68、江日彩上任后,力除弊端,清核出各级侵冒的军饷银数十万两,并奏请严处有贪污行为的地方官员和武弁。
69、学员除了在广东招生外,还招收福建船政学堂及天津的武弁和文童。
70、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载,天子冠服十四种: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巾合)。
71、但汉代武弁大冠不
72、之案,皆委之於武弁,威权所及,摊派随之。
73、武官服武弁,绛朝服,剑,佩,绶。
74、大将曰干城,武士曰武弁。
75、《隋书?炀帝纪》说大业二年规定,隋朝武官戴平巾帻、穿?褶《隋书?礼仪志》说平巾帻就是把武弁施以笄导。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