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障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69
更新于

所知障:suǒ zhī zhà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佛教语。又称智障。谓以法执为主的烦恼障碍。为二障(另一为烦恼障)之一。《成唯识论》卷九:“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参见“ 法执 ”。

1、这五盖原则上不与所知障相应,因为所知障是属于迷理无明,而性障五盖属于迷事无明,是烦恼障所摄的,所以三障应该说是理障、事障、业障不宜把业障

2、一百九烦恼障和所知障是由于二种执著所产生。

3、因为同一烦恼有我执和法执两个方面,所以分别立为烦恼障和所知障。

4、这时堂和尚呵责大慧说:「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

5、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碍无障智。

6、烦恼障有妨涅盘?,所知障有碍菩提,非摧断之,不能成佛。3.指修道之五障,即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7、四者依次能除身障、语障、意障和所知障。

8、又若以三惑对配二障,则见思惑相当于烦恼障,尘沙惑、无明惑即相当于所知障。

9、又就断障举二义?唯断烦恼障而证,所知障非缚法,故虽断,不名离系。

10、钝障即与所知障俱生,而令闻、思、修之法忘失之障难。

11、执谛实三毒一分为性,非所知障而为烦恼障。

12、【大身】以体大故名,又烦恼障所知障二障已无,故名圆具身,即是具足法身也。

13、彻底灭尽烦恼障的细微种子以及所知障的一切执著相,故再不为之所动,得名不动地。

14、不能受用的人,就是听多了,反而变成‘所知障’。

15、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16、起法执即生所知障,起我执则生烦恼障。

17、异熟识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

18、因此说我执依法执而起,烦恼障依所知障而起。

19、【三障】三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业障。

20、它不仅可以断烦恼障,也可以断所知障。

21、妙药可以断除各种疾病,同样,六地菩萨的发心能寂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惑病。

22、乃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

23、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

24、以有阿赖耶识故,断除所知障及烦恼障上烦恼及起烦恼,即得成佛,故名成性自性。

25、降三世明王足踏大自在天与乌摩妃,此二天者,即人格化的烦恼障与所知障也。

26、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此依佛的三身而说,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应化身故不住涅盘,名为无住涅盘。

27、观”则是在“止”的基础上以智慧思维抉择真理,修习止观正足以破除众生的烦恼障(我执)及所知障(法执)。

28、二智碍(即所知障)谓由根本无明之惑。

29、依大乘唯识宗来说,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来分别,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

30、又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载,以此四种皆能正断,故称四正断;且前二者系断烦恼障,后二者则断所知障。

31、他们已舍弃一切的染污与无明(烦恼障与所知障),所以,他们已完全的显现俱生智,获得-切智。

32、即悟入无我?无法之理,以破烦恼障和所知障。

33、尘沙惑,犹同所知障,为不通达一切事理之惑,其数甚多,故喻名尘沙。

34、烦恼障有妨涅盘,所知障有碍菩提,非摧断之,不能成佛。

35、解脱烦恼障、解脱身摄;无上正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解脱身摄及法身摄。

36、为令诸菩萨速去法执,断除所知障、法障,故如来说法,“性中有相”,“相中有性”,悉令断除对法的偏执。

37、理障,谓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者,相当于所知障。

38、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大乘起信论、俱舍论光记卷一等载,不染污无知即所知障。

39、即迷于诸法的体者谓所知障,迷于诸法的用者谓烦恼障。

40、生喜:触境发生空乐境觉受,以?生喜断前染着之心,因前三喜皆为所知障也。

41、不明五蕴等法由因缘而生,如幻如化,固执法有实性,一切所知障由此而生。

42、菩萨以有大智慧故,断离烦恼障、所知障,不住于生死迷惑的世间。

43、此种转依,均通过阿赖耶识中种子之消长生灭来实现,转舍烦恼障种子即转得涅盘果,转舍所知障种子即转得菩提果。

44、亦通所知障,断而得自在故。

标签: 所知障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词语造句

本文标题: 所知障

本文网址: https://www.moushishe.com/post/46277.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