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祆教:xiān jiào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即琐罗亚斯德(旧译“苏鲁友”)教,俗称拜火教。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 琐罗亚斯德 创。 波斯 萨珊 王朝奉为国教。其教创善、恶二元论,以火为善神的代表。 南北朝 时传入 中国 后又称“火祆教”或“祆教”。 唐 代曾一度于 长安 建祠盛行,并立官专管。 武宗 反佛后渐废不传。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火祆之神﹞其来盖久,至 唐 贞观 五年有传法穆护 何禄 将祆教诣闕闻奏。勑令 长安 崇化坊 立祆寺,号 大秦寺 ,又名 波斯寺 。” 章炳麟 《菌说》:“要之,儒、佛、 庄子 三家,皆属理想,亦皆参以实验,较之祆教各家,诚若玉之视燕石矣。”2. 泛指西方传入 中国 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亦有习祆教,相率拜天祠。”★约在公元前六至七世纪间,由琐罗亚斯德所创的宗教。奉《波斯古经》为经典。主张善、恶二源说。认为火是光明、善的代表,所以礼拜圣火。祆教约于南北朝时传入中国,至宋末逐渐中绝。 【造句】祆教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波斯帝国时被定为国教。 △波斯教、拜火教、祆道 ★回教出现前古代伊朗的主要宗教。现存于伊朗偏僻地区及盛行于印度境内帕西人中。约在公元前六~七世纪间,由琐罗亚斯德所创。奉波斯古经为经典。该教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端;黑暗、恶浊、不净、破坏是恶端。代表善端的神是阿胡拉.玛兹达;代表恶端的神是安格拉.纽曼,二者虽都是时间之神楚尔凡所生,却互相斗争,斗争的结果,善必胜恶。人可以在善恶两神之争中,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直到人死后,阿胡拉.玛兹达将根据其在世的言行,进行审判,或上升天堂,或投入地狱。在宗教活动上,教徒在麻葛指导下经过一定的仪式,礼拜圣火,因为火是光明、善的代表,阿胡拉.玛兹达的象徵。该教于六世纪约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北宋末南宋初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但宋以后,中国史籍则不再提及。也称为「波斯教」、「拜火教」、「祆道」。
1、摩尼教吸收了祆教,基督教和佛教的教义。
2、直至11世纪,祆教在伊朗绝迹。
5、他们原信仰“胡天”(祆教)。
9、其它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
10、五年?武宗下令废佛,同时罢萨宝府、禁毁祆教、景教、摩尼教祠寺,僧徒并令还俗。
11、印度教祭火,火神为阿耆尼(Agni);祆教也拜火,火神是阿脱尔(Atur)。
12、其父原为祆教徒,后改信伊斯兰教。
13、唐政府中设有萨宝府,是专管祆教的机构。
14、唐代?随着西域胡人经商贸贩?寓居中国人数的增加?在长安?洛阳?沙州和碛西诸州都有“火祆祠”的设立?唐朝廷尊重火祆教徒的信仰?设萨宝府?置“萨宝”(视流内正五品)?“萨宝府祆正”(视流内从七品)?“萨宝府祆(一作”祓“)祝”(视流外勋品)?“萨宝率府”(视流外四品)?“萨宝府史”(视流外五品)等官?由西域胡人中的火祆教徒担任?掌管每年的拜火?祭祀胡天的祀典及各火祆祠?祆教徒的事务。
15、(NASU)是拜火教(祆教)的女恶魔,以苍蝇的形态出现。
16、祆教Zoroasterianism(Parsiism):祆教起源于古代伊朗部落原始宗教祭祀。
18、《祆教艺术双璧》,《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1期。
19、祆教又名拜火教,曾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国教。
20、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
21、纳苏(NASU)是拜火教(祆教)的女恶魔,以苍蝇的形态出现。
22、在祆教中,火象征着静思。
23、作为祆教的经典。
24、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
26、早期马赞德兰人奉行氏族部落神和祆教信仰。
27、中设置火祆教的祀官。
29、《祆教东传长安以及在陕西的遗痕》,《国学研究》第九辑,2002年。1946年10月,国民党占领本溪后,为消除殖民地遗痕,将宫原区改为工源区。
30、(祆教),后来多信佛教,人死后,实行火葬。
31、当时称为祆教。
32、巴尔马克乃祆教徒,萨珊王朝的后裔。
34、其教义是杂糅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的。
35、祆教在北魏神龟中传入长安。
36、它们分别是《元也里可温教考》(1917年)、《开封一赐乐业教考》(1919年)、《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年)、《摩尼教入中国考》(1922年),这些专论或是连载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杂志上,或是以单行本出版,在问世之后的若干年内,又经作者几番增删修订,重新整理,再版发行。
37、祆教徒多行天葬,因其视?体为不洁。
38、纳骨器是粟特火祆教徒特有的丧葬用品。苟君背之,则祆教徒之罪,君其负之”。
39、哈扎拉人最早信仰祆教和其他自然崇拜。
40、贞观五年有传法穆护何禄,将祆教诣阙闻奏,敕令长安崇化坊立祆寺号大秦寺,又号波斯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