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执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84
更新于

邪执:xiézhí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佛教语。谓坚持邪见而不能摆脱。《大乘起信论》:“为欲令众生,除疑去邪执。”《陈书·傅縡传》:“龙树创其源,除内学之偏见;提婆扬其旨,荡外道之邪执。”章炳麟《俱分进化论》:“士有败行而无邪执,官有两可而少顽嚚。方略不足以济其奸,威信不足以和其众,此亦恶之退化也。”

1、唐宪宗时(806年??820年),酋长朱邪执宜附唐,其子且被赐国姓,名李国昌,从此这一支沙陀部族便由“朱邪”改姓“李”了。

2、居住,并为之设置阴山府,任命朱邪执宜为阴山府兵马使。

3、为破诸外道凡夫执著有之相。

4、部落过碛南攻克、取西受降城、柳谷地,朝廷命朱邪执宜屯天德以备之。

5、沙陀民族本来就“素骁勇,为九姓、六州胡所畏伏”,朱邪执宜出任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这无疑对沙陀征服代北各族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6、元和四年,吐蕃与回纥争夺甘州和凉州,战事不利,于是准备将沙陀部众调往黄河以北参战,沙陀酋长朱邪尽忠与其子朱邪执宜商议,朱邪执宜认为:“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自归,不愈于绝种乎?

7、粗重散乱,谓修善法之时,生我我所之执及我慢等,为此邪执粗重之力故,而所修之善法不清净也。

8、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

9、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10、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11、三论宗为拂去众生之有、无等迷见邪执,说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所常用的语词。

12、此即诳惑在家、出家众之邪执,乃圣道之怨敌。

13、龙树创其源,除内学之偏见;提婆扬其旨,荡外道之邪执。

image.png

14、朱邪尽忠同意,于是率领部落三万户东迁,吐蕃派出大军前后围追堵截,沙陀部众且战且走,由洮河进至石门关,前后数百战,杀叶蕃军无数,朱邪尽忠战死,余部万余人由朱邪执宜率领进入山西代北地区,得到唐朝灵盐节度使范希朝的收留,屯守神武川之黄花堆,部落改号为“阴山北沙陀”。

15、由此邪执粗重力故。

16、龙树创其源,除内学之偏见,提婆扬其旨,荡外道之邪执。

17、由此邪执系缚。

18、说一切有部主张人我非实有,唯法性实有,即所谓之法我执;大乘主张诸法皆因缘生,无实有之自性,乃随邪执而有法我,故倡法无我、法空。

19、开成年间(836?840),朱邪执宜病死,其子朱邪赤心继位继续为唐朝效力。

image.png

20、朱邪执宜均率所部参加,立有大功,此后入朝留任宿卫,被拜金吾将军

21、修善法时,生起我、我所之执着及我慢等,以此邪执粗重之力,故所修之善法不清净,称为粗重散乱。

22、破邪是把邪计、邪执归纳为四类:(一)破外道执有实我、实法,其中:先述天竺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四执,后举震旦《周易》、《老》、《庄》三玄,一一

23、时,但可以断定,沙陀与六胡州胡人结成至为密切的关系,从朱邪执宜时就已开始。二者,三论具合方备三义,中论明所显之理,百论破于邪执,十二门为言教,以三义相成故名为三论。

24、他们都踏在以邪执魔障为垫的莲座上。

25、朱邪执宜活动时期是山西代北沙陀军事集团的重要阶段,实现了沙陀同六胡州昭武九姓胡人的密切结合,形成了所谓“沙陀三部落”。

26、总之,这十四种问题是外道由于断常一异等妄见而产生的邪执。

27、破鲁川辈之邪执,续莲池等之法脉。

28、宪宗时,酋长朱邪执宜内附,处盐州。

29、〔五、□重散乱〕,谓修善法时,起我、我所执,及我慢等邪见,由此邪执□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是名□重散乱。

30、河东节度使朱邪执宜也率兵死战,大败叛军,斩首万级,王承宗仅以身免。

31、李国昌: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

标签: 邪执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词语造句

本文标题: 邪执

本文网址: https://www.moushishe.com/post/50122.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