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觉分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69
更新于

七觉分:qījuéfē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捨觉分(捨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杂阿含经》卷十一:“佛告縈髮目犍连,有七觉分,修习多修习,明解脱福利满足。”唐王维《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碑铭序》:“二空法外,何处进求;七觉分中,谁当决释。”★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舍觉分(舍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

1、慈,悲,喜,舍与七觉分俱时而修,能得大果大功德,当然是通于无漏的解脱道。

2、此外阐述了四谛、四食、八正道、四念处、七觉分、四禅、十八界、因果报应等学说。

3、」答曰:「得戒定慧,得四沙门果、五根、五无学众、六舍法、七觉分、八圣道分、九次第定、十无学法,得如是等是声闻法。小乘四念处三界俱有,其三十七品初禅都具,未到除喜,二禅除行,中间三四除喜与行,无色除喜行语业命,有顶除七觉分八正道分,欲界亦然,此声闻观也。

4、不见四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趣涅盘城。

5、全名七等觉分或七遍觉支,又称七菩提分、七觉分、七觉意、七觉等。

6、曰七觉分,为见道分事。

image.png

7、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多名一义,不一不异,以名数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不得之法,一义无文,无文相义,真实空性,空性之义,如实如如,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8、三十七菩提分,旧译作三十七道品,新译作三十七菩提分,也有称三十七觉分、菩提分法、品,乃至三十七助道法等异名。

9、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10、【释义】即七觉分,是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

11、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

12、七觉支?也译为七觉分、七菩提分,指如下七项?念觉支(念等觉支)、择法觉支(择法等觉支)、精进觉支(精进等觉支)、喜觉支(喜等觉支)、轻安觉支(轻安等觉支、猗觉支)、定觉支(定等觉支)、舍觉支(舍等觉支)。

13、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愿通达平等,名为正法。

14、此外阐述了四谛、四食、八正道、四念处、七觉分、四禅、十八界、因果报应等学说;③向优婆塞、优婆夷弘扬佛法。

15、彼皆依止七觉分。

16、七觉支?新译七觉支,又作七遍觉支、七等觉支;旧译七觉分、七菩提分,又作七觉意(安世高《长阿含经》)等。

17、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趣涅盘城。

18、又称七觉分,由于五力的慧力,所发生的无漏智慧,有善能觉了,所以才有这个七觉分:一、择法觉分。

19、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

20、约四、五、六地修共三乘法来说,是修习三十七觉分。

21、《法界次第初门》依《大智度论》卷十九释七觉分说?用智慧观察诸法时,能简别真伪,不刷伪之法,叫作择法觉分。

22、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

标签: 七觉分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词语造句

本文标题: 七觉分

本文网址: https://www.moushishe.com/post/61029.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