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摩罗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60
更新于

庵摩罗:ānmóluó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果名。即菴摩勒。2.佛教语。梵语amala的音译。意译为清净识、无垢识。谓经修行,阿赖耶脱离迷妄,达到清净无漏时,则称此名。《金刚三昧经·本觉利品》:“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菴摩罗。”章炳麟建立宗教论》:“菴摩罗者,译言无垢,即此阿赖耶识永离垢染而得此名。”

1、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何以故?

2、始,刘淑人梦庵摩罗果缀实甚巨,遂生公。

3、庵摩罗华译为清净,即脱离一切无明烦恼的意思。

4、由于这个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所以使生长于印度的庵摩罗果名扬神州大地。

5、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

6、前六识如常,第七识名阿陀那识,第八识名阿梨耶识,第九名庵摩罗Amala识。

7、大地山河今领取,庵摩罗果掌中论。

8、九识之后三识?即阿陀那识、阿黎耶识、庵摩罗识。

9、庵罗满尊者,为庵罗树花生出之女,“庵罗”为印度的一种果树,又称庵摩罗,庵摩洛迦。

10、他带领弟子们,经过那烂陀、波吒厘弗多罗,渡恒河,到达吠舍离,受到当时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罗)的供奉。

11、觉本无生,离众生垢,觉本无寂,离涅盘动,住如是地,心无所住,无有出入,入庵摩罗识。

12、经载,众生一切之情识皆转入庵摩罗。

13、言第九识者,八识外更加庵摩罗识,即白净识。

14、信者寺:在庵摩罗跋国,是学习小乘教法的所在。

15、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禅宗祖师开悟明心所悟所明的心,又名:真如、法身、种子识、如来藏、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本来面目等等。

16、不久即得天眼通,而且半头都是天眼,所以他视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17、无住菩萨言:“庵摩罗识,是有入处,处有所得,是得法也?

18、(庵摩罗)的供奉。

19、《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云,庵摩罗识即真性轨,阿黎耶识即观照轨,阿陀那识即资成轨

20、八地到成佛之前,叫做“庵摩罗识”“异熟识”。

21、庵摩罗跋国为古印度邦国名,为宗教圣地

22、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23、又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曰:\\‘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āmalaka正确的译法是庵摩罗迦果,玄奘大师的译音是准确的。

24、因为在汉语中没有长短音的区别,所以有些人把摄论宗唯识论第九识“阿摩罗识”中的“阿摩罗”跟植物庵摩罗果混淆起来,其实在梵文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说阿摩罗识者,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25、此见即庵摩罗识清净见分;心光则洁净相分。

26、云:“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视掌中庵摩罗果。

27、所以,人生,或者说修道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将这个宇宙的造化之机和在这动力作用下产生的种种境相能够参究得明明白白,如同掌中观取庵摩罗果一般。

28、又名佛识,即第九庵摩罗识。

29、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

30、’虽由法华玄义第五上等,谓庵摩罗为第九识,以之为道后之真如而论。

31、又作阿末罗识、庵摩罗识、?摩罗识、庵摩罗识。

image.png

32、谓第八识有染净二分,取其染分之有为有漏,名为阿赖耶识,取净分之无为无漏(即四智)名为庵摩罗识。

33、九钴杵表清净庵摩罗识。

34、然而玄奘等新译家不承认九识,认为庵摩罗、阿陀那共为阿赖耶之异名,其中,阿陀那唯染,庵摩罗唯净,阿赖耶则通于染净。

35、善男子,庵摩罗者,亦复如是,本无出相,今即非入。

36、其中,“卖人子”一典取自《新约?路加福音》;喀私德为英语Caste的译音,用来指印度封建社会中把人分为几种等级的种姓制度;巴力门为英语Parliament的译音,指英国议会;法田、性海、庵摩罗果,均为佛家语。

37、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入庵摩罗(清净识,第九识,无垢识,真如识)?

38、灌顶时以轮代表中央毗卢遮那佛,其作用为调伏弟子的痴性,证果时,能转第九识(即庵摩罗识,或曰佛识)成法界体性智。

39、庵摩罗果,梵文āmalaka,一种印度果实的名字。

40、卷上曰:‘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

标签: 庵摩罗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学生造句

本文标题: 庵摩罗

本文网址: https://www.moushishe.com/post/61116.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